美国中西部农场主的谷仓里,大豆堆得比往年更高,而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市场,正在传来久违的开门声。
海关总署11月7日发布公告,基于对美方整改措施的评估,决定自11月10日起恢复美国CHS Inc.等3家企业的大豆输华资质。
这份简洁的公告,悄然废止了今年早些时候暂停这些企业资质的第30号公告。
就在这份公告发布五天前,白宫称中国将暂停对所有美国农产品征收的报复性关税,并承诺在2025年最后两个月采购至少1200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每年进口至少2500万吨。这扇大门的重新开启,牵动着全球大豆贸易的神经。

资质恢复
CHS Inc.等3家企业大豆输华资质的恢复,标志着中美大豆贸易出现了实质性解冻。
海关总署在公告中明确表示,这一决定是基于“对美方整改措施的评估结果”,并依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作出的。
美国大豆行业近年来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关税摩擦问题,中国此前并未大规模采购新季美国大豆,导致美国大豆面临销售压力。
据中金公司分析,新季美国大豆预计短期过剩达1200万吨左右,这一度使美豆价格持续低于种植成本线。
价格波动与资本布局
在资质恢复的消息传出前,市场已经闻风而动。
美国芝加哥CBOT大豆期货价格近期大幅上涨,创下近15个月的新高,主力合约重回1100美分/蒲式耳关口上方。
自10月25日中美经贸磋商以来,美国大豆价格已上涨7.26%。
国内市场同样表现出强烈的预期。
11月6日,豆一期货主力合约收盘价突破前期高点,创下近5个月新高。
豆粕主力合约盘中一度触及3089元/吨。期货市场持仓数据显示,豆粕期货净空仓降至50万手以下,多头增仓趋势明显。
竞争格局
尽管贸易出现缓和迹象,但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仍面临挑战。
核心问题在于关税差异:根据11月5日的政策调整,美国大豆进口综合关税仍达13%,而巴西、阿根廷大豆仅需缴纳3%的关税。
这种关税差距直接反映在进口成本上。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测算,我国进口12月船期美国大豆CNF报价500美元/吨,比巴西大豆高3美元/吨;按13%税率计算折合华南地区到港完税成本4466元/吨,比巴西大豆高410元/吨。
价格劣势使得中国买家近期仍增加了对巴西大豆的采购。
据报道,中国买家订购了约10船12月装运的巴西大豆和另外10船2026年3月至7月装运的大豆。
全球大豆市场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巴西已完全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国。
2025年巴西大豆产量达1.7亿吨,扣除国内自身需求后,可出口量超过1亿吨。
但巴西大豆供应存在季节性瓶颈。
根据船运机构监测,2025年11月至12月期间,巴西对华可出口大豆仅约400万吨,远低于中国四季度传统采购窗口的刚性需求。
这种季节性缺口为中国在2026年一季度依赖美国大豆补充库存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企业的策略
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国企业的采购策略正在分化。
据市场分析,政策性储备企业可能优先锁定美国大豆以完成贸易协议目标,而商业贸易商则需权衡中美比价关系。
建信期货分析师余兰兰指出,后续市场走向关键取决于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性质——是政策性采购还是商业性采购。
政策性采购意味着美豆关税成本仍未降至3%,且后续商业性采购依然需要依靠巴西;若是商业性采购,则美豆进口关税需降至3%才有比价优势。
这种分化使重点企业不得不通过多元化采购、套期保值及产业链延伸应对市场波动。
部分压榨企业已通过签订长期巴西大豆基差合同锁定成本,同时利用期货工具对冲美豆政策风险。
而在中国沿海的压榨企业,则在计算着两种关税下的成本差异——13%与3%,这十个百分点的距离,恰好丈量着中美大豆贸易未来的可能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茅台2亿元私募基金“落子”深圳
下一篇:比特币突破104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