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发展的见证者;空间,是梦想的承载者。这一哲学,在江苏大地的水系脉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托举南水浩荡北上,畅通京杭运输大动脉;淮河入海水道,为奔涌的淮河开辟通途,改写800年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宿迁港直通连云港港,为江苏干线航道网“两纵五横”主骨架添上最北“一横”;镇江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昔日“老虎口”不再,“水上高速”静待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这些工程,不仅是水利的壮举,更是时间的雕塑,在流淌的河水中镌刻着发展的年轮。
时间的长度,在空间里延展。从京杭大运河的千年流淌,到南水北调的现代工程,历史与未来在水面上相遇。从单一的水利设施,到集航运、灌溉、生态、调水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发展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建智慧航道、筑生态廊道,科技创新正在重新定义“黄金水道”的价值。
黄金水道的“黄”,究竟是泥沙淤积的困局,还是点石成金的底色?问题的另一面,正是潜力的所在。
航道不畅,恰似血脉淤塞,但疏浚之后便是畅通无阻;协同不足,如同经络不通,但打通之后便是活力迸发;生态制约,看似发展瓶颈,实则转型机遇。淮河流域的治理历程告诉我们,问题与答案往往同在,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
快,是解决当前瓶颈的果断行动;慢,是夯实长远基础的坚韧执着。在黄金水道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快慢结合”的智慧。
疏浚航道、扩建船闸,需要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培育市场、完善机制,则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就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既要有抓住风口的敏锐,更要有深耕核心技术的定力。水运发展何尝不是如此?既要追求通航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快,是从战术上打通堵点的精准发力;慢,是从战略上优化布局的深远谋划。发展如治水,宜疏不宜堵,宜导不宜遏。
苏南运河的扩容,是解决当下通航瓶颈的“快”;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的谋划,则是利在长远的“慢”。生态护岸的建设,看似投入大、见效慢,却是永续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学会在“快”中求突破,在“慢”中筑根基。
保持历史耐心,强化历史担当,注定既要秉持“以百年、千年为计”的战略定力,又要胸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在保护与开发的辩证统一中,让“黄金水道”真正成为支撑发展的“大国动脉”。而这条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征途,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苏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