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疑似“俄罗斯战机出口清单”的内部文件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了军迷圈的热烈讨论。根据这份清单,俄罗斯一口气拿下了来自伊朗、阿尔及利亚和埃塞俄比亚三国的大额战机订单,总数量高达80架。涉及的机型包括苏-34战斗轰炸机、苏-35多用途战斗机,甚至还有最新一代的苏-57隐身战机。如果这份清单属实,这将成为俄罗斯近年来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军售交易之一。

与俄罗斯的战机出口热潮相比,中国的歼-10CE、歼-35E等先进机型虽然在性能上并不逊色,但在国际市场的推广似乎还处于“突破瓶颈”的阶段。那么,俄罗斯究竟是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首先,从这三国的采购情况来看,各自都有明确的战略考量。 阿尔及利亚近年来不断扩大军备,其已购买14架苏-34和12架苏-57,并计划引进更多俄制高新机型。近日曝光的沙漠迷彩苏-34照片,就印证了这批订单的真实性。苏-57的加入更意味着,阿尔及利亚有望成为非洲首个装备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 伊朗的订单更为庞大——48架苏-35,这一数字在全球范围都极为罕见。伊朗空军长期受制于老旧机型(如F-14、米格-29),制空能力薄弱,因此希望通过引进苏-35快速弥补短板。苏-35拥有强大的远程作战能力和四代半级别的性能配置,将极大提升其防空与制空实力。 至于埃塞俄比亚,则计划购买6架苏-35,以强化区域防御与威慑力。 这些订单并非突然出现。事实上,伊朗早在2022年就与俄罗斯就苏-35展开谈判;阿尔及利亚空军长期使用俄制装备,体系兼容度极高;俄罗斯甚至灵活地将埃及退货的苏-35SE转售给伊朗,充分展现出其在军贸上的变通与老道。 俄制战机的“老底子”仍有市场

俄罗斯能再次拿下这些订单,关键在于其对传统市场的精准把握。三国的军事体系与俄制装备深度绑定,从训练体系到维修保障,甚至连弹药储备都依照俄系标准建立。以阿尔及利亚为例,其苏-30MKA与苏-35SE之间的零件通用率超过60%,因此引入新机几乎不需要额外建设维护体系,成本大幅下降。 此外,俄罗斯在结算方式上也极具灵活性,采用“石油换战机”等非美元交易,帮助伊朗等受制裁国家绕开金融壁垒,这无疑增强了俄制武器的吸引力。 不过,俄制战机的隐忧也十分明显。苏-57虽然名义上是五代机,但在俄乌战场的表现平平,产能不足、技术老化问题突出。苏-35虽然仍具备相当战力,但其航电系统仍停留在21世纪初的水平,缺乏有源相控阵雷达等关键技术。换句话说,这些出口订单更多是支撑俄罗斯军工维持运转的“止血剂”,要想借此实现技术突破,仍困难重重。

中式战机的挑战与机遇 与之相比,中国的歼-10CE和歼-35E在性能和价格上都有强劲竞争力。歼-10CE已在巴基斯坦服役,并在多次对抗演练中表现出色;歼-35E作为五代机,隐身性能和成本控制都优于苏-57。然而,国际军贸市场并非单纯的“性能比拼”。 最大的难题在于“体系兼容”。像阿尔及利亚空军,其现役苏-30MKA数量占比已超过六成,引进中式战机意味着整个后勤、培训、维护体系都要重新构建,这对财政与时间都是巨大负担。 其次是地缘政治因素。美国通过《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CAATSA)限制相关国家购买美制或第三方武器,却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俄罗斯武器在这些市场的垄断地位。

最后是信任问题。俄制武器有着数十年的外销与实战记录,即便有缺陷,也更容易被客户接受;而中式装备虽然技术先进,但仍需时间通过更多的国际项目和实战应用来建立口碑。 总体来看,俄罗斯这次的“80架大单”虽让外界惊讶,但其背后折射的,是老牌军工强国凭借体系惯性和灵活策略继续占据传统市场的现实。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虽在技术上已具备挑战实力,却仍需在国际信任度、体系兼容性和地缘外交上逐步积累经验,才能在未来的军贸舞台上真正迎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