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还没有结束,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却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本该讨论合作与未来的APEC峰会,到如今的“谁先让步”的焦点,局势似乎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僵局。曾经象征着合作的场所,如今变成了双方力争的舞台,矛盾和立场摆在了桌面上。
特朗普政府此前曾表示希望与中国高层展开会谈,语气显得比较温和,但这并非真诚的和解信号,更多的是试图施加压力的一种方式。美国此举并不单纯是在等一个答案,更像是在等待中国是否会主动做出让步。
从去年底到现在,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始终没有太大变化。虽然在日内瓦的多边会谈中出现了一些对话的空间,但这似乎更多是试探性的行为,而不是实际的政策松动。关税没有取消,反而在很多领域被重新定义,成为“安全考量”或“产业政策”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科技和制造业方面。美国政府仍然把风险控制摆在首位,实际操作中关税逐渐变成了一种长期的施压工具,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
美国推动产业链转移的目标非常明确——不仅仅是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更多的是要重塑全球供应链。无论是芯片、稀土,还是关键零部件,美国都在鼓励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供应来源。这并非是“不想从中国购买”,而是“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政策也在加速推进。例如,《通胀削减法案》推动制造业回流,而《芯片与科学法案》则引导科技企业向“更安全”的国家迁移。美国希望减少中国在关键领域的参与,但全球化的格局并非一蹴而就,企业与政策之间的差距愈加明显。
今年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传统的商品出口逐渐减少,很多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东南亚、拉美甚至非洲。这一变化不仅代表着中国企业在寻找新的出路,也说明了中美之间的商业联系正在悄然转轨。过去的互补性合作正逐渐被战略竞争所取代。
美国也在积极推动“去中国化”的贸易圈,通过与日韩的技术合作、与墨西哥的产业转移,逐步建立一个“非中国优先”的供应体系。虽然口头上宣扬开放与共赢,但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中国的限制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多边协议中设定了诸多隐性条款,限制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合作。这种做法虽然不新鲜,但显然已经加大了力度。
从表面看,似乎是美国主动出击,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担心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被中国逐渐取代。正是这种焦虑情绪,推动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强硬化。
面对持续的高压政策,中国并没有急于回应。中国的态度一直是清晰的:合作是可以讨论的,但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在过去几轮接触中,中方始终没有在原则性问题上做出妥协,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这并非回避,而是为了稳住自身节奏的选择。
今年中国的经济政策更加注重国内循环,推动内需增长和科技自主。这一转变不是临时决定,而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长远应对。面对不确定的国际形势,中国决定更加自主地掌握经济命脉,减少外部依赖。
尽管如此,中国并没有关闭与美国对话的大门。最近几次外交互动中,中方都表达了希望稳定中美经贸关系的愿望。但这并不意味着妥协,反而是更加坚定地站稳自己的立场。当前中方的主调是清晰且坚定的。
距离2025年APEC峰会还有不到两个月,特朗普已经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峰会推动中美关系“回暖”。他公开表示,峰会期间将与中国高层会面,并称“双方都有机会解决一些问题”。表面上看,特朗普的言辞似乎充满善意,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这更多是为其国内政策寻找出路。美国经济近来在多个领域遭遇挑战,尤其是中西部农业州的选民开始对出口限制表示不满。因此,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峰会达成一些具体的贸易协议,尤其是扩大农产品和能源的出口。
对于中国来说,早已看透了美国的算盘。中国并不排斥正常的沟通,但他们更关注的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如技术限制、投资歧视、实体清单等这些系统性障碍。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任何表面的买卖协议都只是暂时的应急措施而已。预计这次峰会不会成为“重大和解”,更多的可能是一次双方战略姿态的展示。
如今的关税战,已经远非单纯的经济问题。美国通过高压政策试图重塑全球产业链,而中国则稳住内部改革的步伐。这场博弈没有明确的剧本,而是持久的拉锯战。谁先露出疲态,谁就可能失去主动。
美国当前的做法似乎是在等待中国“先认错”,但中国等的是美国能否重新理解合作的真正价值。单纯通过施压维持影响力的国家,未必能够在全球博弈中稳固地位。而一个坚定走自己路线的国家,也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外部挑战。
这场博弈不仅仅关乎中美两国,更是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的较量。它涉及到未来全球秩序的重塑,可能会对世界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尽管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谁能更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谁就能在变局中占据有利位置。中美之间的这盘棋,远未结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