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CVC基金渐热释放何种信号
近日,由中国国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移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中海石油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油昆仑(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成立了央企战新产业发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包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
近两年,国内知名大企业或企业群相继成立了CVC(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广泛布局于新能源、医疗健康、光电产业、先进制造等战略新兴领域,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产业升级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今年9月,上海智微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期智微攀峰基金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中微公司、国君创新投、上海科创集团、孚腾资本等企业为出资方。该基金规模15亿元,将聚焦半导体、泛半导体及战略新兴领域,以资本力量助力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第三批子基金遴选正式启动,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根据公告,本次遴选鼓励与符合三大先导产业上海重点布局方向的龙头链主企业合作设立基金。上海国投先导将通过市场化遴选机制,与产业链主深度合作,加大CVC基金布局力度。
2025年7月,由上海国投、上海仪电、阶跃星辰等发起的上海市人工智能CVC基金正式成立,包括模型、语料和算力三个要素,首期总规模30亿元。
2025年1月,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湖北省投资引导基金、武汉基金等出资成立了国兵向新发展基金,首期15亿元。主要聚焦汽车“新四化”、激光制造、人形机器人、前沿材料等产业方向。
2024年11月,由洛阳市级产业引导基金、地方国资平台公司(洛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洛阳市产业发展基金、洛阳龙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洛阳国苑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洛阳光联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首期规模3亿元,将光电产业链列为关键目标,重点围绕河南省光电产业链核心环节、高附加值领域进行投资布局。
2024年9月,温州市国投公司、龙湾区金控等合作成立了浙能工融光谷侨创基金,规模为10亿元。主要投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领域内成长期、成熟期企业。
2024年4月,海南自贸港基金、海口国家高新区基金联合设立了海南华熙元祐医疗健康消费品产业基金,规模同样为10亿元。重点瞄准创新药械、新兴健康消费品、再生医学创新技术平台。
2023年5月,浙江省海港集团成立了浙港基础设施母基金,首期资金为10亿元。瞄准海港、内河、陆港、智慧低碳交通港航、数智物流与供应链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等方面。
此外,还有活跃四年的无锡新尚资本(投资平台),为无锡市太湖新城发展集团于2021年成立,注册资本近100亿元,出资超100亿元。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数字经济、大健康等方面已有斩获。
目前,国资CVC基本紧扣地方产业优势,各基金的设立都与当地的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例如,温州基金瞄准新能源产能中心的目标;洛阳基金依托本地光电产业龙头中航光电,旨在延链、补链、强链;浙江海港的基金则完全围绕其核心的港口与物流生态展开。
各基金聚焦硬科技与前沿投资领域,高度集中在技术密集、代表未来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氢能等领域关注度最高,同时特别重视专精特新和独角兽企业的培育。
在创新合作与运作模式方面,这些基金多采用“央企/龙头产业方+地方国资+市场化管理人” 的合作模式。在发挥产业方的专业优势的同时,积极调动地方资源,提高市场化机构的投资效率。
在民营资本方面,有追觅科技设立的追创机器人产业创投基金,规模约110亿元,主要聚焦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机器人软件、工业/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
由比亚迪成立的比亚迪投资基金,在碳化硅芯片、车载传感器、AI芯片(如地平线机器人)、机器人(如智元机器人)等方面已耕耘多年。
由小米集团设立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在动力电池与汽车电子(如卫蓝新能源、速腾聚创)、AI家电(如追觅科技)等领域持续活跃。
由智谱AI成立的Z基金,首期规模15亿元,专注于投资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企业。
当前,民营企业CVC的核心目的偏重于战略布局和生态构建。投资高度集中在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通过投资关键技术和上游供应链,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产业优势。
这些CVC普遍采用“产业+投资”的双轮驱动,除资金外还能为其投资的公司提供技术、订单、供应链和品牌渠道等资源。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像追觅科技、智谱AI这样本身仍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独角兽”企业,也开始主动设立CVC基金。这表明,民营企业愈发重视通过投资来保持敏锐度和布局未来。
上海静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
揭牌成立,注册资本120亿元
10月10日,上海静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成立并揭牌。
据悉,上海静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0亿元,成立后将进一步整合国资基金业务,以“政府引导基金+直投+市场化”的模式运作,形成百亿元投资矩阵,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的深度合作,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投资与培育,推动市区两级资本联动,实现“投早、投小、投硬”与“投新、投好、投强”相融合,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发挥“基金投资+产业引导”作用;通过“战略持股+市值管理”,助推区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价值提升。
同时,静安资本将承担低效无效资产盘活处置和融资担保功能,放大招投联动效应,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向静安区“3+3”重点产业集聚,区块链、超高清视听、美妆健康3大产业新赛道集聚,为静安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注入全新动能,推动商业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渤海人寿获国资控股后
启动第二轮增资
10月9日,渤海人寿对外表示,随着2024年底10亿元国资首轮增资落地,渤海人寿正式脱离“海航系”标签,迈入天津国资控股新时代。后续天津国资股东将进一步注资,以推进公司稳健发展、支持公司长远战略。目前,渤海人寿正在推进国资控股后的二轮增资相关准备工作。
此外,渤海人寿近期将总部迁至天津空港经济区,被视为公司战略布局优化的重要一步。9月24日,渤海人寿官网发布公告称,基于公司整体规划和实际经营发展需要,公司营业场所变更至天津市空港经济区西四道168号融和广场。
渤海人寿表示,当前随着股权结构调整、治理体系优化,实现国资控股的渤海人寿已获得了风险化解的重大进展,实现平稳落地。总部迁址空港后,公司有望充分利用空港经济区的政策与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同时依托国资股东优势,通过战略协同、业务协同和资源协同,积极开拓特色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风险保障方案,努力成长为服务区域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据渤海人寿介绍,在提高公司盈利能力方面,该公司正从负债端、投资端、内部管理方面多管齐下,经营态势企稳向好:一是在保险业务方面坚持以价值为导向,在保持现金流和业务规模稳定的同时,深化业务转型,加快风险化解;二是在资金运用方面,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加强投资能力建设,提高投资收益率;三是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合理控制销售费用等各项成本费用,实现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