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
基层治理“三元方程式”(政府、商业、公益)
新学期伊始,清水河街道银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再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下午五时过后,孩子们陆续抵达,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美术、围棋等兴趣课程,静候下班归来的家长。这类单节课费用仅29至79元的亲民服务,显著低于市场水平,正悄然提升着近1.8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这一创新模式,植根于社区党委对居民需求的精准洞察。通过系统规划,银湖社区正分阶段推进多元化运营服务:2024年下半年进行初步探索,2025年上半年着力服务阵地功能升级,并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实现服务的可持续深化发展。其核心在于实践“场地赋能、资源整合、基金驱动、社企协同”四大路径,构建“政府引导、商业运作、公益补充”的多元共治新格局,这一格局正是‘三元方程式’的实践落地 —— 政府发挥引导统筹作用,商业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支撑,公益力量保障公平普惠,三者相互衔接、协同发力,形成可持续的治理闭环”。
“社区人口结构复杂,既有高端住宅区居民,也有老旧小区住户,需求多元而具体。”清水河街道银湖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家豪表示,过去党群服务阵地功能单一,资源整合不足,如今通过党组织牵线搭桥,成功将分散的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资源循环、多方共赢”的可持续生态。
银湖社区曾于2020年获评“深圳市绿色社区”“健康社区”,2023年其党群服务中心被评为罗湖区五星级党群服务中心,2024年社区党委获评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暑假里,朴朴超市配送员小李的孩子第一次走进了社区夏令营的教室,和邻居孩子们一起学画画、做游戏。“以前暑假最发愁孩子一个人在家,现在社区提供了免费名额,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小李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新就业群体家长的心声。
银湖社区的服务设计始终以需求为导向。社区内拥有五所学校,生源集中,课后及假期的高质量陪伴与兴趣培养成为核心需求之一。同时,人口结构复杂,要求服务必须精准化、包容性强。
自2024年8月起,社区成功引入多家专业机构,开设十余类优质低收费课程。服务亦体现出动态响应,通过定期调研及时调整设置,并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需求,通过协调免费名额、基金支持等方式,确保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居民。
回顾2023年暑假,社区首次尝试托管服务,旨在缓解双职工家庭的子女看护压力,此可视为探索的1.0版本,主要依赖社区提供场地和链接公益师资。
2024年8月,服务迈入2.0阶段。社区主动对接辖区内信誉良好的专业培训机构,形成“政府牵头+商家入驻+半公益服务”模式:社区提供场地支持,机构派出持证教师授课,课程定价约为市场价的五到七折。
随着服务覆盖面扩大,单纯依靠‘场地换服务’难以满足公益需求的持续性,社区开始探索基金驱动模式,推动服务向 3.0 阶段升级。
一个傍晚,银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健身操课刚结束,几位居民一边擦汗一边交流着:“在社区上课太方便了,价格实惠,老师还专业!”这堂融合了政府支持、商业教学与公益普惠的课程,正是社区服务升级至3.0阶段的缩影。
标志着成熟发展的3.0阶段,以社区公益基金的设想与筹备为关键。
为强化公益属性、打造长效服务机制,银湖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公益”新模式。2025年,社区依托罗湖区慈善会,正式成立“深圳市罗湖区慈善会·清水河街道银湖社区基金”。
该基金从酝酿到落地,脉络清晰:2024年11月启动筹备,对接区慈善会了解设立流程与管理规范;2025年1月提交申请;2月面向辖区企业、党员、居民及合作机构发起募捐;5月组建基金管理委员会并召开首次会议,确保透明运作;6月启动资金到位,预计下半年投入使用。社区基金的设立,标志着服务3.0阶段的关键支撑落地,为持续“自我造血”注入稳定动力。
走进银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里的“便民鲜花服务点”前总有居民驻足挑选,由辖区花卉市场提供的鲜花绿植为空间增添了盎然生机。这温馨一幕,正是社区通过“免租场地”模式整合资源、服务居民的微小缩影。
社区积极推行这一模式,累计已为8家服务供应商提供了无偿使用党群场地的机会,初步构建起“企业提供服务—政府审核把关—居民享受服务”的良性生态。
这一创新机制带来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首先,运营效能得到系统性提升。尽管因场所开放频次增加导致水电等支出有所上升,但党群服务中心的人气与活力却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多元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大量居民,场地利用率提升了超过40%,日均人流量从过去的约160人次显著增长至280人次,增幅达75%。同时,社区要求入驻机构拿出一定比例的公益资源反哺居民,以此为基础开展的每周一堂公益技艺班已形成常态,有效缓解了党群活动经费不足的压力。
其次,社区资源与活动被全面激活。依托多元化运营构建起的资源共享平台,并借助“党群”这一公信力品牌,社区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宣传展示、客源对接等实质性支持,助力机构精准触达辖区客群。这形成了“党群引流—企业反哺”的双向循环机制,推动了基层服务从主要依靠政府“输血”向社区自身具备“造血”功能转型升级,达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最根本的变化,体现在居民参与模式的转变上。过去,社区常常需要主动动员甚至“恳请”居民参与活动;如今,局面已悄然逆转。居民在切身体验到多元化运营服务的便利与优质后,参与热情被极大激发,从被动转为主动,纷纷向社区咨询更多活动信息,甚至有不少居民成为社区工作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建言者。这一转变充分证明,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服务切实提升了党群活动的吸引力与质量,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参与感和满意度。
从企业视角看,参与社区共治亦带来了降低运营成本、获得精准客源、提升品牌形象等多重收益。社区则通过组织党员先锋队等方式,积极为合作企业宣传赋能,巩固了这一共赢格局。
张家豪阐述道,“场地赋能、资源整合、基金驱动、社企协同”四位一体共治机制,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场地赋能是盘活闲置资源的基础;资源整合是以党群阵地为枢纽串联各方;基金驱动是为可持续性提供关键保障;社企协同则是追求双向赋能、合作共赢的目标。
接下来,银湖社区党委的工作重心将从“搭建”转向“深耕”,推动议事平台从解决普遍性问题向满足个性化、专业化需求延伸,通过系统培训、项目指导和社区基金支持,推动居民角色从“参与者”向“主导者”和“创造者”跃升,最终形成“社区党委引领、社会协同、居民自治”的良性循环,让社区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生命体。
栏目统筹/采写:南方+记者 郭悦
海报设计:文海燕
银湖社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