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专机“空军一号”从安德鲁斯联合基地轰鸣升空,踏上他的第二任期内的首次亚洲之行时,全球的目光也随之聚焦,这场外交博弈悄然开始。
然而,就在专机飞往亚洲的途中,特朗普在机上对随行记者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希望在此次亚洲之行中与中国讨论俄乌冲突,并直言表示:“我希望看到中国帮助我们。”这一看似简单的请求,与美方在行前宣布将在经贸磋商中对中国施压,涉及稀土、芬太尼等议题的强硬态度,形成了明显的矛盾。这样一幅充满冲突的战略图景引人深思。
此次外交折冲,成为了检验特朗普标志性“交易艺术”能否适应当下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的试金石。特朗普在起飞前的言论显然不是临时的决定,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预谈判”心理战。

首先,特朗普此举的核心意图是设定对话议程。俄乌冲突是当前困扰美国的重大战略难题,特朗普在出行前主动提出,并希望中国提供帮助,实际上是想将这一问题提前纳入对话框架,抢占谈判的主动权。

其次,这也是一次舆论造势与塑造叙事的策略。通过公开表达“希望中国帮助”,美方试图在国际舆论场上营造一种“中方有责任配合美国”的道德压力。这样做的目的,实质上是为了争夺话语权,暗示如果中方不满足其要求,就等于对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视而不见。
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这是对中方底线的一次战略性试探。特朗普通过他惯用的“不确定性”策略,抛出这个话题,观察中方从官方到媒体的反应,以此来摸清未来可能在韩国举行的中美会晤,以及后续双边互动的走向。这一套“先发制人”的策略完美体现了《交易的艺术》中“主动出击、设置议题”的核心理念。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行动也呈现出一种令人困惑的矛盾:在提出“希望中国帮助”时,美方却依然在经贸战线上对中国进行强硬施压。就在磋商前夕,美方明确提出稀土、芬太尼和大豆作为对华施压的三大重点议题。而在过去二十多天内,美方还接连出台近二十项针对中国的打压措施,从穿透性实体清单到港口费用的增加,步步紧逼。
这种表面上“握手言谈”,实际却在背后暗藏“匕首”的策略,暴露了美方在对华战略上的内在困境。根源在于一种深植心底的霸权思维:美国总是认为通过施加极大的压力,可以迫使对手在核心利益上做出妥协。然而,这种策略忽略了一个根本现实——面对一个拥有坚定战略意志和强大反制能力的中国,单纯的施压不仅无效,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特朗普的“交易艺术”在当前的博弈中逐渐显露疲态,这并非偶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关键筹码的误判。以稀土为例,尽管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替代供应,甚至与澳大利亚签署了价值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协议,但国际专家普遍认为,美国要建立一个独立的稀土供应链,可能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相对而言,中国目前掌控着全球高达92%的稀土加工能力。当中方出台稀土新规时,美方的产业链脆弱性显露无疑。
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的表态反复无常——从扬言加征“不可持续”的高额关税到突然表示对达成协议“乐观”,正是这一筹码计算失误的体现。

其次,美方策略的可信度与一致性也遭遇严重问题。特朗普政府在过去三个月内对华政策的不断摇摆,以及过度使用“极限施压”手段,削弱了其谈判信誉。当威胁成为常态时,其威慑效果便大打折扣。一个言辞反复的谈判者,其话语权也会因此大幅下降,这正是特朗普政府面临的悖论。

最重要的是,时代已发生变化。如今的中国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与科技反制能力,还在外交上展现出更加成熟与稳健的姿态。中国坚持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清晰立场。
此时,双方的经贸团队正在吉隆坡的谈判桌前磋商。特朗普的“请求”是否能够得到回应,关键不在于中方是否愿意“帮助”,而在于美方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平等尊重、互利共赢”这八个字的深刻含义。
当“空军一号”飞越长空,真正决定这场大国博弈胜负的,不会在云端上显现。而是会在谈判桌两边代表的智慧与耐心中展现,在各自实力的基础上体现,更在对历史潮流深刻洞察的基础上逐渐显现。特朗普的“交易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答案将写在中国的稀土产能里,写在中国不卑不亢的反制清单里,也写在中国外交官“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时的冷静与理智中。

当飞机的引擎声渐渐消散在亚洲的天空中,真正的回响,将是来自历史天平上“平等”这枚砝码落下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