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两岸军备,总让人觉得剑拔弩张,可有些装备其实是一家子出来的,本来是各自为政,结果技术一流通,就成了“亲戚见面不相识”的局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那是个军技交流的窗口期。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国会1980年通过决议,解禁对华军售,这让我们国家有机会引进一批西方技术。奥地利那边也掺和进来,1983年通过合同,把105毫米线膛炮的全套生产线技术转给我们。法国达索公司的海豚直升机技术,也在1982年谈判后落地。
台湾当局那时也靠美国渠道进货,1980年代中期,从美方拿到陶式导弹和M68版105毫米炮技术。两岸就这样,不约而同地接触到相似蓝本。苏联的AT-3反坦克导弹,早年间通过各种途径流传开来,我们国家1978年定型红箭-73,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则在1977年起步,搞出昆吾导弹。火箭炮这块儿,源头是苏联BM-21,我们1984年服役122毫米90式,台湾1975年启动工蜂-6研制。直升机领域更明显,海豚系列直接从法国来,台湾直接买现成的,我们1987年立项直-9。

这种共通不是巧合,而是冷战后期全球军贸格局决定的。那时候技术流动快,美国一边卖给台湾,一边跟我们合作,苏联老装备也到处散布。结果就是,装备设计上留下了相似的痕迹。

而反坦克导弹,就是对付装甲的利器。红箭-73是我们仿苏联AT-3的成果,线控制导,射程三千米,穿甲八百五十毫米,主要打轻型目标和工事。台湾的昆吾,性能指标差不多,外形也像双胞胎。两者都源于同一老祖宗,操作逻辑一脉相承。后来台湾换了美国陶式,我们这边升级到红箭-10,但那老底子还在部队里用着,专治低端威胁。
火箭炮的渊源更早,五十年代朝鲜战场上,喀秋莎的齐射让人印象深。回国后,我们1963年定型107毫米火箭炮,轻便好拉,后来八十年代仿BM-21,122毫米口径,射程四十公里,一轮四十发只要八秒。台湾的工蜂-6,底盘适应山地,射程短点,但机动性强。两岸版块儿都用卡车底盘,战场上跑得欢。
直升机这块儿,直-9在1988年首飞,1996年定型,双发单旋翼,装甲防12.7毫米子弹,挂红箭-8导弹,速度三百公里,半径五百公里。台湾直接用原版海豚,还买了美洲豹,我们也小批量进过。两者在外形和动力上像,执行任务时都能低空突防。

105毫米线膛炮,英国五十年代为抗苏联坦克设计的。我们通过奥地利1981年引进,开发81式和83式,装上坦克提升火力,十五式轻坦也用这路子,穿深超千毫米。台湾从美国拿M68版,勇虎坦克和2023年猎豹战车都靠它。两岸炮管技术源头一致,但我们工艺精进,精度和寿命都更好。

而两岸装备同源,根儿在八十年代那段军贸蜜月。中美合作让我们拿下航空电子和导弹数据,奥法技术补齐直升和炮管短板。台湾靠美援,捡了类似便宜货。苏联老货如AT-3和BM-21,更是全球散播,巴基斯坦用红箭-73打印度工事,中东也有踪影。
引进不是目的,消化才是。红箭系列从线导到无线,射程翻倍;火箭炮从107到PHL-03,远程精准;直-9到武直-10,信息化集群作战;105炮膛线优化,适应高原海域。2018年十五式服役,2022年武直-19列装,这些都是基于老底子的升级。

说到底,同源装备是历史馈赠。我们用它筑牢国防,维护和平统一。军备共通,归根结底是为国家强盛铺路。展望前头,我们军工会更厉害,装备更硬,保护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