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突然对中国发出了威胁,表示如果中国继续限制稀土出口,美国就会继续加征关税。
在中美双方已经达成共识,并决定各自做出让步的背景下,贝森特的这一言论看起来有些突兀,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中美之间的共识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变故。
那么,在中美刚刚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国财长会突然发出这种威胁呢?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特朗普政府这次与中国达成休战,暂停一些关税等措施,国际社会普遍看作是美国的一种“让步”。虽然美国在这轮博弈中没有真正失去什么,但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自己不得不收回之前的打压措施,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美国的霸权地位变得不那么强势。这种局面无疑会引发美国国内民主党的批评。因此,贝森特财长在协议刚刚签署不久后,迅速通过《金融时报》对中国发出威胁,实际上是在进行一次“政治止损”。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美国国内展示,虽然美国做出了让步,但对中国的压力并未放松,仍然手握“关税大棒”。

其次,贝森特的这一威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挽回“心理优势”的努力。中美达成的共识,实际上是一种“平等交易”,美国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让步,以换取中国在某些领域的反制放弃。但对于习惯了占便宜的美国政客而言,这种“平等”显得像是一次“失利”,因为美国惯于在不对称的优势下占据更多利益。因此,贝森特的威胁可以视为“事后找补”,他试图在协议之外施加额外的心理压力,借此让中方在未来的执行中做出更多单方面的让步,甚至让中方在“随时可能被加关税”的压力下感到焦虑。美国的这种策略反映出它在正面博弈中逐渐显得力不从心,转而依赖“场外音”和“盘外招”来影响对手的节奏。

最后,贝森特特别提到了“稀土”问题,这显然不是偶然。稀土问题正是美国在对华博弈中最典型的“打不过又离不开”的软肋。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行为矛盾重重:他们一方面在吉隆坡向中国请求“放开稀土”,另一方面又威胁说如果不放开就加关税。这就像一个人一边请求医生救命,一边又拿着拳头威胁:“如果不治好我,我就揍你。”这种逻辑的荒谬性,正好暴露了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战略焦虑与无力感。
很显然,美国已经意识到,中国在稀土领域不仅掌握着丰富的资源,更拥有全产业链的技术和控制力。尽管美国近期采取了一些措施,提出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他们深知,在短期乃至中期内,美国无法彻底脱离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支配地位。因此,关于稀土的威胁,更像是一种“绝望的呐喊”,而不是一项有效的战略工具。

综上所述,美国财长贝森特所谓的“不给稀土就加关税”威胁,更像是一个在博弈中未能占到便宜的人,为了挽回面子而发出的“场外嘘声”。据了解,11月3日,中国方面对此进行了直接回应,表示威胁和施压无助于解决问题,早已阐明了在稀土出口问题上的立场,当前的紧迫任务是落实双方的共识。

这一回应实际上深刻揭示了美国财长威胁的本质,表明中方不为这些空洞的威胁所动。双方已经达成的共识应该落实下去,不能让美国单方面寻求更多的利益,甚至要求中方先做出让步。这也反映了中国在面对美国的威胁时,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
总之,在这场中美较量中,中国的底气来源于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始终如一的战略定力,而不是一时的口舌之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