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仲宝曾是越南第一军区第346师第246团第3营通信排无线电班班长。该营在战后荣获了越南国会颁发的“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他的回忆录《高平前线——1979年2月》详尽记录了越南军队在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战况,特别是作为一名通信兵,他对于战斗的细节有着独特的视角,成为研究这场战争的重要资料。现在,我将翻译并连载他的回忆录,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以下是我在1979年2月18日所写的战地日记:
从平孟边境口岸望向敌阵,中国军队自清晨5点开始,连续发起了8次猛烈的进攻。敌军分为三路:一支从南侧山坡进攻,目标是1号榕树山;第二支从那杀村方向向东推进,直指1号榕树山;第三路则沿着河岸进攻2号榕树山的左翼。显然,经过前一天的激烈交战后,中国军队吸取了经验,调整了战术,发起了更加密集且持久的进攻,试图以压倒性的兵力突破我们的防线。
在这种激烈的战斗中,第11连和增援的第10连第3排顽强地坚守阵地,成功击毁了2辆坦克,歼灭了约150名敌军,成功挫败了敌军的8次进攻。第10连第3排排长黎鸿江准尉用两发40毫米火箭弹摧毁了一辆坦克,自己却在战斗中受伤,失去了视力,手臂骨折,伤情严重,但他依然坚持与战友们并肩作战。
2月18日,第11连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7名战士阵亡,许多人负伤。包括两名关键干部:副政治员阮蒙兰和副连长叶文南在内。尽管损失惨重,第11连依旧顽强抵抗,坚守阵地,顶住了中国军队的多次猛烈攻势。
到了2月19日,战争已进入第三天,尽管第3营已遭遇了巨大的人员损失,我们依然坚持抵抗。第11连在平孟边境口岸前沿的两座榕树山阵地上的兵力严重不足。大约凌晨5点,中国军队占领了1号榕树山的前沿阵地,到中午时分,敌军已逐步占领了1号榕树山的大部分区域。然而,由于我们的顽强抵抗,他们未能立即发起对2号榕树山的进攻。在交火激烈的情况下,第11连请求营指挥所提供火力支援,火力连的82迫击炮对阵地进行了支援。当1号榕树山失守后,第12连的82迫击炮开始反击,猛烈打击中国军队新占领的阵地。
2月19日晚,营长决定将第11连撤退到朔江镇的学校,并重新布置防御阵地。因此,1号和2号榕树山的前沿阵地完全失守。然而,在1号榕树山的一个突出部,依然能听到我军士兵坚守阵地的枪声。经过侦察兵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李美崇——一位来自河江地区的苗族士兵,独自坚守了整整一天。
事实上,在2月18日夜晚,一名士兵被派去通知李美崇撤退到2号榕树山时,不幸在途中中弹阵亡,因此李美崇并未收到撤退命令。面对孤立无援的局面,他依然选择坚守阵地,手持一挺机枪和两箱弹药,与中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成功击退了多次进攻,整整坚守了一天一夜,直到侦察兵冒着炮火赶到并通知他撤退。
不久后,第11连撤退至朔江镇,重新建立了防御阵地。这时,我见到了李美崇。他看起来非常年轻,面容苍白,身材瘦弱,表情沉默,言语不多。我问他:“前几天,战友们都已经撤退了,为什么你没有选择离开?”他愣了一下,随后十分惊讶地回答:“嗯……为什么要撤退?排长让我们坚持战斗,不是吗?”我继续问:“那你消灭了很多敌人吧?”他简短地回答:“是的,很多很多……”
从李美崇简短的回答中,我意识到我可能无法从这位苗族士兵那里获得更多的细节。据他的战友们描述,李美崇在1号榕树山的1号突出部独自坚守了整整两天一夜,除了随身携带的少量干粮外,其他物资都没有补给。他凭借一挺机枪和有限的弹药,毫不犹豫地向敌人开火,击毙了60多名敌人。李美崇的英勇坚持,为第11连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其他战士和伤员得以安全撤离。战后,我再次见到了李美崇,那时他刚刚参加完在河内举行的庆祝大会。
在庆祝大会上,范文同总理询问了李美崇的情况。当得知李美崇是文盲时,总理亲自把自己的钢笔赠送给了他。李美崇告诉我们,虽然他不识字,但营长交给他所有事迹材料,并要求他在开会前背诵。李美崇笑着展示钢笔说:“总理说要我学文化!”我问他:“你学得怎么样了?”李美崇有些羞涩地答道:“太难了,才学了一点点。”我鼓励他说:“你努力学,文化学好,其他也能做好!”他点了点头,我相信他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