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最近的动作简直比宝莱坞电影还精彩——在美印贸易谈判谈崩、中俄领导人缺席的双重背景下,这位印度强人突然高调亮相金砖峰会,还打出了"稀土合作"这张牌。但细究起来,这场看似精妙的布局,实则是新德里在多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更可能演变成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地缘政治表演。
7月4日的美印贸易谈判破裂堪称一场教科书级的翻车现场。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6月还趾高气扬地警告印度"离金砖远点",转头就对印度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的反击也很直接——"要么按规则来,要么吃制裁"。这种赤裸裸的贸易霸凌,逼得莫迪不得不寻找新的战略支点。
金砖峰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成了莫迪的救命稻草。他临行前那番关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平台"的表态,活脱脱是在美国脸上甩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有意思的是,印度似乎在学习中国的剧本,2018年中美贸易战时,中国就是用"多边主义"对冲美国的单边施压。但问题在于,印度有没有中国那样的经济底气和工业实力来支撑这种强硬姿态?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俄领导人的集体缺席。作为金砖的两大支柱,普京和习近平的缺席让峰会份量大打折扣,却给了莫迪"山中无老虎"的表演空间。这位印度总理显然想趁此时机重塑印度在金砖内部的话语权,毕竟在扩员至11国后,印度那张投票票正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莫迪此行最引人注目的动作,莫过于要在金砖框架下推动稀土合作。这绝非临时起意,而是源于印度制造业正面临的"稀土休克"危机。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5月的报告显示,其稀土磁铁库存仅剩72小时,90%依赖中国进口。
印度的稀土困局是个黑色幽默,自己能开采稀土,但提纯技术停留在小学生水平,纯度仅82%,必须运到中国加工才能达到99%的工业标准。莫迪政府虽然砸下19亿美元搞本土化,但效果堪比用牛车追赶高铁。中国近期强化稀土管制后,印度制造业顿时像被掐住了气管。
莫迪此时打稀土牌可谓一石三鸟,对内安抚产业界情绪,对外寻找替代供应链,顺便试探能否联合他国对中国施压。但这种算计忽略了一个残酷现实:中国掌控着从开采到加工的全产业链优势,这不是开几次峰会就能轻易复制的。
莫迪这番操作背后,是印度外交典型的"骑墙战略":一边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里跟美国眉来眼去,一边又在金砖跟中俄称兄道弟。这种策略在和平时期或许可行,但在大国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越来越像在高空走钢丝。
特别讽刺的是,就在莫迪高调出席金砖峰会的同时,印度还计划派军舰参加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军演。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外交,反映出印度精英阶层对战略自主权的焦虑,既怕沦为美国附庸,又难以承受与中国全面对抗的代价。
稀土合作就是个典型例子。印度既想减少对华依赖,又无力自建供应链。拉拢其他金砖国家?南非、巴西倒是资源丰富,但精炼技术比印度还菜;俄罗斯有技术但被西方制裁自顾不暇。这种结构性困境,注定莫迪的稀土倡议只能停留在口号层面。
从短期看,莫迪的金砖外交可能收获一些象征性成果,比如几份不痛不痒的联合声明,或是一些小型合作项目。但要说动摇中国在金砖的影响力,或是建立替代中国的稀土供应链,这难度比让印度板球队打赢中国队还大。
而长期来看,印度的战略困境只会加剧。美国不会因为一次金砖峰会就放弃对印度的施压,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技术优势在未来5-10年内都难以撼动。莫迪政府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这些花哨的地缘政治表演,而是沉下心来补齐科技与工业短板的务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