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罗斯已陷入腐朽的困境之中
沙皇俄国听从英法债主的意愿,为了他国利益一头扎进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它完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本质上只是一个因腐败而腐朽的半殖民地破烂摊子。
那些为“我们失去的俄罗斯”哭诉的人,常以尼古拉二世时期经济史无前例的增长数据来撼动舆论,称1908 - 1913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8.8%。这就如同宣称当代俄罗斯经济增长到“每家两辆汽车、五部手机”一样——这种“无发展的增长”背后,是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消亡、教育的退化以及科研人才的流失。在普遍的腐败背景下,国家正在分崩离析。
1913年,俄罗斯在美、英、法、俄、德五国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仅4.2%,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更只有1.72%。相比之下,美国占20%、英国18%、德国9%、法国8%,而俄罗斯的人口远多于这些国家。反苏维埃者常以钢铁产量增长为例,但即便在这些指标上,1913年的俄罗斯也落后于西方。
落后的工业
• 俄罗斯没有化学工业,油漆涂料依赖进口,化肥靠采购。
• 机械制造业状况凄惨:仅有8台螺纹车床和625台自动/半自动机床,第一家轴承厂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才建成。
• 超过63%的工作依靠人畜体力完成。
• 能源装备水平上,俄罗斯比美国落后10倍,比英国落后5倍,比德国、比利时、新西兰落后4倍。
• 电力由外国私营电站供应,每千瓦时售价22戈比——在当时堪称天价,这些钱都流到了国外。一战前夕,美国人均年耗电量185千瓦时,德国100千瓦时,俄罗斯仅12千瓦时。电力网络和俄罗斯的铁路一样,成为掠夺俄罗斯及其无尽财富、残酷剥削人民的工具。
再看一组对比:1913年俄罗斯年产3100万吨煤炭,德国1.9亿吨,法国4000万吨,英国2.87亿吨。
致命的错误
铁路建设的未完成在一战中对俄罗斯造成了致命影响。显然,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未吸取教训,没有修建铁路,资金反而被肆意挥霍。这场战争中,从黑海到波罗的海形成了巨大的战线,却只有13条干线通往那里,其中双线铁路仅5条。而敌方有32条干线通往俄军战线,包括14条双线铁路;俄军向前线运送211列火车,敌方则达530列。
商船队的落后
沙皇俄国的商船队极其薄弱,1913年总吨位仅占世界的1%,且多为小型帆船和机帆船。1914年商船队总注册吨位仅180万吨(英国1930万,德国550万,美国530万,法国230万,日本170万)。造船业发展糟糕,第一艘破冰船“叶尔马克”在英国建造,巡洋舰“瓦良格”号在美国建造。
有色金属冶金业
1913年俄罗斯仅生产1.7万吨铜(占世界产量1.7%)、1500吨铅(0.14%)、3000吨锌(0.2%),完全不生产铝。既然买更简单,何必发展电工技术、生产发动机或武器?
黑色金属冶金业
同样以1913年为例,美国人均产铁327公斤,俄罗斯仅30公斤,钢铁还需从国外进口(100万吨)。但直到1916年,俄罗斯仍面临弹药短缺问题。
汽车工业
一战前夕,俄罗斯名义上有三家工厂:
• 莱森纳工厂(组装德国汽车);
• 普济廖夫工厂(1911 - 1913年仅生产38辆汽车后倒闭);
• “俄罗斯 - 波罗的海”工厂,1909 - 1918年间年均生产60辆汽车,且几乎所有零部件(特种钢、轴承、火花塞、水泵、轮胎内胎、化油器、磁电机、车轮、机油杯、仪表、轴、螺丝、螺栓、钢索等)都从国外进口。
而1914年美国年产56.9万辆汽车,英国(1913年)3.4万辆,德国2万辆,法国4.5万辆——可见俄罗斯的汽车工业在20世纪才刚刚萌芽。
电工行业中,三分之二的工厂属于外国人。“皮革工业无法为俄罗斯提供铬鞣革和‘麂皮’;鞣制材料和提取物需从国外进口。即便在当时的俄罗斯,肥皂(香皂和液体皂)年产量63231吨,人均仅0.39公斤。”(A.G.库普佐夫《红色恐怖的神话》,第169 - 170页)
1914 - 1918年飞机生产
• 英国:4.1万台发动机 + 5.5万架飞机
• 法国:9.3万台发动机 + 5.1万架飞机
• 德国:4.1万台发动机 + 4.6万架飞机
• 俄罗斯:1500台发动机 + 5607架飞机
“战争头三年,德国生产的飞机数量是俄罗斯帝国的16倍。同时,俄罗斯的飞机和发动机落后于西方。到1917年,德国主力战斗机‘信天翁’时速165公里,奥匈帝国‘汉莎 - 勃兰登堡’187公里,法国最新的‘斯帕德’飞机达190 - 200公里,而同期俄罗斯(列别杰夫工厂)的飞机最高时速仅135公里。1917年,俄罗斯发动机生产仅能满足本国小规模航空制造业36%的需求。”(弗拉迪斯拉夫·贡恰罗夫《侏儒与巨人》)
俄罗斯虽世界上首个推出四引擎轰炸机(伊戈尔·西科尔斯基的“伊利亚·穆罗梅茨”),但仅生产94架,而德国在战争期间生产了2028架轰炸机。
经济指标
按人均GDP计算,俄罗斯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比美国低9.5倍,比英国低4.5倍,比加拿大低4倍,比德国低3.5倍,比法国、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低3倍,比落后的奥匈帝国还低2倍。
1909 - 1914年,英国建造64艘大型水面舰艇,德国47艘,法国24艘,意大利16艘,俄罗斯费力建成10艘“战列巡洋舰”级水面舰艇——而军费占预算的三分之一,资金去向令人质疑。
《俄罗斯统计年鉴》(内务部中央统计委员会主任N.N.别利亚夫斯基主编,1908 - 1913年)显示:“1908 - 1913年,预算总收入149.87亿卢布,其中酒类专卖收入39.93亿卢布(26.64%),直接税11.15亿卢布(7.44%),间接税31.11亿卢布(20.76%),关税9.43亿卢布(6.29%)……”可见1913年俄罗斯年预算仅30亿卢布,以如此落后的实力卷入世界大战极其危险。
列宁曾说:“战前的俄罗斯仍是一个‘无比落后、贫穷且半野蛮的国家,现代生产工具的装备水平比英国差4倍,比德国差5倍,比美国差10倍’。”(《列宁全集》第19卷,第261页)与此同时,85%的农村人口在农村过着半饥饿的生活。
饥荒年代记录
20世纪初,俄罗斯的饥荒年份为1901 - 1902年、1905 - 1908年和1911 - 1912年:
• 1901 - 1902年,49个省份受灾:1901年6.6%人口、1902年1%、1903年0.6%、1904年1.6%;
• 1905 - 1908年,19 - 29个省份受灾:1905年7.7%、1906年17.3%人口;
• 1911 - 1912年,两年内60个省份受灾:1911年14.9%人口,3000万人濒临死亡。据不同估算,1901 - 1912年约800万人死于饥荒及其后果。
人民挨饿并非因为没有粮食,而是所有粮食都被从农民手中搜刮用于出口:“我们把小麦、优质纯净的黑麦运往国外给德国人,他们不会吃劣质粮食。最好的纯净黑麦被用来酿酒,而清理黑麦酿酒时得到的最劣质的黑麦——混着麸皮、谷壳、碎渣和各种杂质的东西,才是农民吃的。但农民不仅吃最差的面包,还吃不饱。如果村里粮食够,就吃三顿;粮食少了,面包变小了,就吃两顿,更多依赖燕麦、土豆,往面包里掺大麻渣。当然,肚子是填饱了,但由于食物劣质,人们日渐消瘦、生病,孩子也长得像营养不良的牲畜一样……俄罗斯农民的孩子有足够的营养吗?没有,完全没有。把小麦卖给德国人,就是在卖我们的血,农民孩子的血。”(A.N.恩格尔加特《来自农村:12封信(1872 - 1887)》,莫斯科,1956年,第363、364、366 - 367页)
因此,一战前夕的俄罗斯是一个被世纪腐败侵蚀的落后国家,早在19世纪就已落后于欧洲国家,却仍未吸取教训,继续在挥霍中沉沦。参战后,俄罗斯“精英”仍未改变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习惯,所谓“1913年繁荣俄罗斯”的国防成了贪官污吏的摇钱树,他们甚至连士兵的内衣都偷。
是不是与所谓“民国黄金十年”异曲同工?
(2025年7月7日,作者:地球镜头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