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总统李在明上任不到半年,就接连出人意料地打出了两张重要牌:首先是强硬应对美国加征的25%钢铁关税,接着又重新启动了关于战时指挥权移交的谈判。这两项看似毫不相关的举措,究竟透露出李在明的哪些战略意图呢?
当特朗普政府宣布对韩国加征钢铁关税时,许多国家选择默默忍受。然而,李在明政府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应对方式,采取了与美国正面抗衡的立场。如此强硬的态度在美韩同盟的历史上极为罕见,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贸易战的硝烟未散之时,韩国国防部突然宣布,正在与美国就战时指挥权的移交进行磋商。
战时指挥权问题,一直是韩美同盟中最为敏感的话题。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来,韩国军队的指挥权便由美军主导的韩美联合司令部掌控。虽然在1994年,韩国收回了和平时期的军事指挥权,但战时指挥权依旧掌握在美国手中,这成为美国在朝鲜半岛局势中施加影响的重要筹码。尽管历任韩国总统都曾试图推动战时指挥权的移交,但无一例外地因种种原因搁浅。文在寅政府设定了2022年完成移交的目标,但最终未能实现。而如今,李在明政府重启了这项谈判,时机的选择显得相当巧妙。
首先,全球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韩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要求盟国分担更多军事费用和实际效益,驻韩美军近年来已经经历了多次调整,尤其是2022年,美方将汉弗莱斯军营移交给韩国管理,释放出明显的信号。与此同时,美国战略重心逐渐转向印太地区,要求韩国在区域安全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战时指挥权移交既能减轻美国的负担,也符合韩国提升自主性的需求。
李在明的策略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将贸易争端与安全议题结合起来。在面对特朗普加征钢铁关税的强硬举措时,韩国并未选择单纯妥协,而是用收回战时指挥权作为回应。这种“以攻代守”的战术既维护了韩国的国家尊严,又争取到了战略利益。通过将两大议题捆绑,李在明迫使美国在谈判桌上考虑更广泛的利益平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
从历史的视角看,战时指挥权的移交本质上是冷战遗留下来的遗产清理过程。随着韩国的综合国力跃升为全球前十,军事实力也大幅提升,继续由外部力量掌控军事指挥已显得不再合时宜。韩国自主研发的“玄武”系列导弹、KF-21战斗机等先进武器系统,展现了其雄厚的国防科技实力。特别是在网络战、太空战等新兴领域,韩国的军事建设步伐甚至超过了部分北约成员国。这些硬实力的提升为韩国争取战时指挥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半岛局势的缓和也为李在明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前政府激化南北矛盾不同,李在明政府在对朝政策上采取了更加温和的姿态,重新开启了与朝鲜的对话渠道,降低了军事对峙的强度。随着半岛爆发大规模冲突的风险逐渐减少,继续保留美国对战时指挥权的控制显得更加不合时宜。而最新的民调显示,超过68%的韩国民众支持收回战时指挥权,这一民意基础无疑为政府提供了更大的谈判空间。
当然,谈判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美国在韩国的军事部署不仅仅是为了维护韩美同盟,也是其在东北亚战略布局的关键部分。即便韩国最终收回了战时指挥权,美国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保持其影响力。例如,美方可能会提出分阶段移交、设置过渡期或在关键领域保留决策权。近期五角大楼泄露的内部文件显示,美军考虑在移交后依然保留对韩国导弹防御系统的部分控制权。这种“有限自主”的模式或许能成为双方妥协的折中方案。
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视角来看,韩国争取军事自主的努力将深刻影响地区格局。一个在防务上更具独立性的韩国,能够在中美之间获得更多战略空间。这与中国提倡的“亚洲事务由亚洲人主导”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冷战思维,推动地区国家构建更加平衡和公平的安全框架。
李在明的举措还反映了全球范围内中等强国寻求战略自主的趋势。从土耳其购买俄制S-400到菲律宾终止《访问部队协议》,越来越多的美国盟国开始重新审视其安全政策,调整过度依赖美国的立场。这一变化不仅仅源于美国战略信誉的下降,也与多极化时代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息息相关。如果韩国能够成功收回战时指挥权,将为其他寻求防务自主的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李在明的这两步棋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中等强国外交”。在经济领域捍卫国家利益,在安全领域争取战略自主,这种双线并进的策略或许能够为类似国家提供重要启示。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某些看似冒险的举措,往往是最为稳妥的策略。
尽管战时指挥权的谈判结果尚未可知,但李在明政府展现出的战略胆识已经赢得了广泛的尊重。无论最终如何,这种敢于在大国博弈中捍卫本国利益的务实态度,或许将成为中等强国外交的新范式。对中国而言,一个坚持独立自主的邻国,有助于促进地区的稳定发展,并为建设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提供助力。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各国追求战略自主的正当诉求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或许这场围绕指挥权的博弈远未结束,但它已经改变了东北亚的战略格局。无论结局如何,韩国敢于在此时提出这一议题,本身就足以成为国际关系教科书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