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外长苏杰生赴中国天津出席上合组织外长会议,随之展开了一次引人关注的访华之行。这一行程看似平常,却在印度国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和舆论风波。苏杰生试图改善中印关系,同时也寻求解决印度急需的稀土资源问题,但一番积极务实的外交举动,反倒让他遭到了印度民众的“围攻”。
苏杰生的会谈求解不仅仅是为了缓解中印关系,更是希望解决印度面临的稀土危机。然而,他的姿态被部分印度网民解读为“低声下气”,几乎是在向中国求饶。面对中国在政治上的强势,这种态度似乎是无奈的选择,却又引来一片指责。有人甚至直言不讳:“这不是外交,而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不少印度网民对苏杰生的表现感到不满,认为他应该展现出更多的强硬姿态,而不是像求助者那般低声下气。他们质疑:“难道为了稀土就要如此屈从于中国吗?”
这一切归根结底,是莫迪政府长期以来宣扬的“赢学”策略所带来的反噬。自2020年中印边境摩擦以来,莫迪政府在国内营造了一种反华的民族主义情绪,强调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冲突中取得的“胜利”,并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威胁。在这种舆论环境下,民众普遍对任何与中国的亲密接触持有高度敏感和抵触的态度。
如今,当苏杰生试图以务实的态度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时,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民间感到困惑和愤怒。他们无法理解,为何政府一方面宣传中国是敌人,另一方面又需要向这样的“敌人”求助。民众对政策的不满,实际上也折射出莫迪政府在外交战略上的窘境:在民族主义情绪与经济现实之间,他们正陷入两难。
稀土问题只是印度与中国复杂关系的一部分。当前,印度在关键矿产、制造业供应链及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依赖于与中国的合作。如果仅仅因为国内的反华情绪而拒绝与中国的接触,那无疑是在自掘坟墓。面对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利益需求,单纯的对抗与敌视并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反而可能导致更多的损失。
再回头看苏杰生的遭遇,这其实是莫迪政府民粹主义政策的一次典型反弹。此前,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因建议与巴基斯坦停战而遭到批评和谴责,甚至被指责为“亲巴叛国”。这一系列事件表明,莫迪政府在利用民族主义情绪赢得短期政治资本的同时,也在不断削弱自身的战略灵活性。
长期以来,“赢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莫迪政府带来了选票和支持,使他们得以巩固执政地位。但是,如今这一策略已经使得印度面临了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与内部分裂的危机。当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经济需求与安全利益交织在一起时,过于强调民族主义、忽视务实合作,终究会让印度错失宝贵的战略机遇。
在当前全球经济的多变局势中,各国的外交政策不仅关乎国家利益,更涉及到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印度而言,如何在民粹主义的高压下寻求前行的道路,无疑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难题。莫迪政府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平衡国内舆论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立足。
未来几个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印度将在中美竞争的格局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将受到广泛关注。印度能否打破民粹主义的桎梏,实现经济与外交的双重发展,仍需时间的检验。对苏杰生而言,此次访华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外交行程,更是一场关于国家战略与民众情绪深层次的博弈。总结来看,如果莫迪政府不能及时调整对华政策,克服内部矛盾,最终只会在“赢麻了”的幻觉中迷失方向,送掉真正重要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