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能源圈和贸易圈都在盯着印度的一个决定——面对特朗普政府50%关税的威胁,新德里终于拍板了,不管美国怎么施压,就是要继续买俄罗斯石油。这事不是空穴来风,印度驻俄罗斯大使维奈·库马尔直接跟俄罗斯《消息报》说了实话:“不,印度只会购买对自身最有利的东西……这关乎国家的安全、经济与能源利益,尤其是我国人民的能源需求。”一句话把底兜得明明白白,印度不会考虑对俄罗斯石油实施禁运,保障14亿人的能源安全,比美国的威胁重要多了。
说起来这事儿还有点波折,8月初彭博新闻社还说印度国有炼油厂停了采购俄罗斯石油,结果没几天西方媒体又改口,说炼油厂已经恢复采购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中间肯定有门道——8月18号俄印两国领导人刚通了电话,紧接着印度外长苏杰生就飞到莫斯科,21号还跟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见了面,专门聊加强战略伙伴关系的事。
苏杰生这次去不只是谈石油,还说要增加印度对俄罗斯的药品、农产品和纺织品出口,甚至计划派有IT、建筑技能的工人去俄罗斯,帮他们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么一看,印度哪是要跟俄罗斯保持距离,分明是想把合作绑得更紧。
咱先说说印度这决定背后的硬气从哪来?表面看是扛美国的关税,实际上是实在没退路。美国给印度的关税缓冲期27号就到了,原本定好25号来印度谈判的美国经贸代表团,临时又不来了,谈判一推再推。要是谈不拢,印度出口美国的商品就得面对50%的关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是大麻烦。
可即便如此,印度也不敢轻易顺着美国的意思来——特朗普的真实意图根本不是“遏制俄罗斯石油收入”,美国那些地缘政治专家都看透了,他就是想借这事逼印度在关税谈判里让步,比如对美开放市场、多买美国农产品。可这对印度来说是要命的事,印度农业是根基,真要是大量买美国农产品,本国农民的日子就没法过了,莫迪政府再怎么想妥协,也不敢拿农业这块基本盘冒险。
有人可能会问,印度是不是觉得“中国行我也行”?毕竟中国之前在跟美国的关税谈判里没吃亏,还保持了自己的节奏。但这话得说清楚,印度跟中国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中国有完整的供应链、庞大的工业品产能和国内市场,就算跟美国掰手腕,也有足够的底气;可印度呢?制造业基础薄弱,供应链也没形成优势,真要是跟美国彻底闹僵,找替代市场都难。
外界其实看得很清楚,莫迪政府现在是在硬撑,拖一段时间之后,说不定还是得妥协,只是妥协的程度轻重而已。他现在找中国、俄罗斯,甚至上合组织国家当潜在市场,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让出口商暂时受点委屈,也比国内农业彻底崩溃强。
再看俄印这关系,那可不是临时抱佛脚。中国社科院的孙壮志所长分析得很到位,俄印是传统战略伙伴,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就没跟着西方制裁俄罗斯,反而把经贸合作拉得更紧——过去5年俄印贸易额涨了7倍,现在印度已经是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且两国90%的双边贸易都用本币结算,根本不用看美元的脸色。
除了石油,双方在核电站建设、农业(俄罗斯是粮食出口大国)、高科技领域都在合作,甚至交通、物流、金融也没落下。俄罗斯受西方制裁后,更看重印度这个合作伙伴;印度也需要俄罗斯的便宜能源和市场,这种互补性让两国关系很难被美国拆开。
中国这边的态度也给了印度不少信心。中国驻印大使徐飞洪21号直接表态,坚决反对美国对印度征收高额关税,还把美国比作“恶霸”,说“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受益于自由贸易,但现在却利用关税作为‘筹码’,向其他国家索要过高的价格”。这话没绕弯子,直接点破了美国的霸凌本质,也让印度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美国的压力。
之前王毅外长出访印度,跟苏杰生说过,中印作为超过28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该体现大国担当,别让单边霸凌坏了国际秩序,这话无疑也坚定了印度不轻易妥协的想法。
不过话说回来,印度这次看似硬气的决定,其实满是无奈。一边是美国的关税大棒,打下来出口企业要遭殃;一边是14亿人的能源安全和国内农业稳定,这俩哪一个都不能丢。继续买俄罗斯石油,既是保能源基本盘,也是在关税谈判里给自己留口气,不想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只是那“中国行我也行”的念头,多少有点不切实际——实力差距摆在那,中国能扛住的压力,印度未必能扛得住。接下来就看27号之后美国会不会真下狠手加关税,印度又能不能尽快找到替代市场。这场博弈,才刚到关键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