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青菜,找到“黄金种植带”
村民采收板蓝根青菜。(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鲁腾
通讯员 方誉曼 邹云梦
13年间,双方以乡村振兴为纽带,互通有无,华农为建始县提供智力支撑,建始县为华农提供田野数据。华农的研究成果里,“建始元素”无处不在,建始县也凭借华农的指导成功创建湖北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校地协同的硕果挂满了武陵山区的田间地头。
这场合作的亮眼成果之一,便是特色蔬菜“板蓝根青菜”的落地生根。这款登记品种名为“菘油1号”的蔬用油菜新品种,由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菘蓝(别名“板蓝根”)和甘蓝型油菜杂交而成。2021年12月,板蓝根青菜研究项目通过湖北省科技厅验收。2022年,在建始县天鹅池农牧场试种了2亩,几年后,规模扩展到500亩。
“每亩产量可以达到2000斤,收购价每斤在4元左右,比普通油菜薹效益高。”湖北恩施黎伯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黎纪斌说。今年,黎纪斌计划将板蓝根青菜扩种到1000亩。
“一年去建始五六次,从育苗、移栽到施肥,每个环节都要盯着。”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葛贤宏表示,作为一种低温季节蔬菜,团队实地调研发现,建始二高山区域是板蓝根青菜生长的“黄金地带”——这里春季期间温度上升平缓,能比其他地区延长半个月采摘期,而此时恰是油菜薹供应的“空窗期”,可凭借“错峰上市”抢占市场。
针对武陵山山区气候和生态条件,华农团队还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实用技术:涵盖不同海拔山区的直播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山区油菜“一菜两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以及板蓝根青菜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等。为最大化利用资源,团队还开发了“多元价值链”:采收菜薹后的油菜植株既可以收割,加工成蛋白含量高的优质饲料,也可以继续开花结籽,榨取高品质菜籽油,实现“全株利用、无废可循”。
目前,板蓝根青菜种植已从最初的试种地块,扩展到长梁镇、红岩寺镇等多个片区,虽当前种植面积仍以百十亩为单位逐步摸索,但已为武陵山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振兴模板”。
不过,在推动板蓝根青菜从实验室走向餐桌的过程中,葛贤宏也注意到一个现实难题:消费者对菜薹品质要求极高,仅青睐前端鲜嫩小段,这使得采收环节不仅需要大量劳动力,还需工人精挑细选,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逐渐凸显。
“目前种植规模不大,弊端还未显现,但要未雨绸缪。”葛贤宏表示,华农计划从“品种改良+种植模式+机械化”三管齐下:在品种上,研发无需低温处理的早熟油菜薹品种,可通过分期播种(如100亩地分5批,每周播种20亩)实现错峰采收;在种植模式上,探索密植技术,将传统每亩3000—4000株的种植密度提升至2万—3万株,适配机械化操作;在机械适配方面,联合校内工程团队针对山区地形改良采收设备,以期实现“采收、分拣、打包”一体化,减少人工依赖。
除了板蓝根青菜,近年来华农油菜团队还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优势,结合建始县独特的气候条件,持续开展新品种筛选、肥水管理优化、机械化种植探索等科学试验,先后引进推广金油杂9号、华油杂115R等优质品种,不断优化当地油菜种植结构,油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