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对华强硬政策反噬自身,贸易困境暴露战略失误
近日,中粮集团与澳大利亚签订54万吨油菜籽采购大单的消息,让坚持对华强硬的加拿大政府陷入尴尬。九艘满载澳洲油菜籽的货轮即将启航,而加拿大仓库里积压的同类农产品却找不到买家,这一鲜明对比折射出加拿大外交政策的严重失误。
长期以来,加拿大盲目追随美国的外交策略正在付出沉重代价。从对中国电动汽车、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到在多个领域采取对抗姿态,这些政治操弄最终都转化为了普通民众钱包的缩水。超市货架上的日用品价格持续攀升,汽车制造厂接连传出裁员消息,曾经高调宣扬对华强硬的政客们,如今却在为修复双边关系四处奔走。
值得玩味的是,加拿大某些省份的省长已悄悄开启自救模式。阿尔伯塔等油菜籽主产区的官员近期频繁访华,试图挽回失去的中国市场。然而在国际贸易的棋盘上,机会总是稍纵即逝。当加拿大还在犹豫不决时,澳大利亚、巴西等竞争对手早已抢占先机,与中国签下大额农产品订单。
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加拿大外交政策的双重迷失。一方面,渥太华过度依赖华盛顿的外交指引,即便明知会损害本国利益也要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比如在电动汽车关税问题上,加拿大完全是在为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做嫁衣,结果非但没换来预期回报,反而遭到美国在多领域的关税打击。
另一方面,加拿大国内政治被特殊利益集团严重绑架。钢铁工会等行业组织通过游说施压,迫使政府出台损害整体经济的保护主义政策。数据显示,钢铝关税导致加拿大汽车产业额外承担了20亿加元成本,这种保护实际上是在扼杀更多就业机会。
农业领域的教训更为深刻。曾经占据加拿大油菜籽出口70%份额的中国市场,因为加政府的错误决策而急剧萎缩。令人唏嘘的是,当中国转向澳大利亚采购时,加拿大那些号称代表农民利益的议员们,除了眼睁睁看着商机流失竟束手无策。
更广泛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中国留学生数量下降18%,科研合作项目减少25%,这些智力资本的流失将产生深远影响。在全球深化合作的大背景下,加拿大的对抗姿态使其日益孤立。2023年进博会上各国与中国签单的火热场景,反而成了对加拿大政策的最佳讽刺。
破解当前困局需要加拿大展现真正的战略智慧:首先必须摆脱对美国的外交依附,基于国家利益制定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其次要建立更科学的决策机制,平衡不同行业和民众的整体利益,而非被少数利益集团牵着鼻子走。
这场危机给所有国家都敲响了警钟: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中,零和思维只会导致双输。对加拿大而言,及时调整航向,重返合作共赢的正轨,才是符合其国家利益的明智之选。毕竟,当别人都在忙着收获合作果实时,没有人愿意永远做那个站在田埂上懊悔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