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歼-7服役后,针对这款战机航程不足的问题,中国开始研制更先进的战机。当时的601所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双发歼-7”,就是基本气动布局不变,机体放大,采用两台涡喷-7发动机,最大速度和升限和歼-7基本相当,航程大大增加;另一个采用一台正在研制的涡扇-6发动机,鸭式布局,性能达到了“双26”,也就是最大速度2.6马赫,最大升限26000米。
第一个方案的成果就是歼-8,由于技术难度低,1969年就首飞了,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拖到1980年才服役,但毕竟还是有了成果。第二个方案就是神秘的歼-9,因为难度太高,配套发动机下马,最终于1980年停止研制。
不过歼-9并非没有意义,为了加快项目推进,601所的歼-9团队,于1970年南下成都,最终变成了611所。而歼-9的研究成果,最终也用到了气动布局相似的歼-10上面。歼-10总师宋文骢就曾表示,没有歼-9作为基石,就不会有歼-7Ⅲ和后来的歼-10。
很多人都对歼-8不屑一顾,而对歼-10赞誉有加,进而认为沈飞是“不思进取”,成飞是锐意创新,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无论是沈飞还是成飞,都服务于中国航空工业、中国军队建设这个大局,为了国防安全有保障,就得两条腿走路,一条稳健,一条大胆。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对的,如果当时不搞歼-8,把宝全压到歼-9上,那么中国空军直到80年代末,都只能继续用短腿的歼-7挑大梁,甚至90年代引进苏-27后,歼-7依旧是绝对主力,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空军的战斗力。
另外,歼-8在性能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高空高速性能,在歼-20服役之前,一直是国内最强的,因为它采用的是涡喷发动机,而歼-10和歼-11采用的是涡扇发动机,更适合中低空飞行。所以歼-8和歼-10、歼-11,实际上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它们一起捍卫了祖国的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