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法国达索公司在57空战事件的负面影响下,依然表现出强劲的势头,隆重庆祝了第300架阵风战斗机的下线。截至2025年底,阵风战机已经收获了533架确认订单,客户包括法国、印度、埃及、卡塔尔、希腊、克罗地亚、阿联酋、塞尔维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除此之外,乌克兰在11月17日宣布与法国签署了采购100架阵风战斗机的备忘录,虽然这只是意向性协议,而非正式合同。

即使不考虑乌克兰的潜在订单,阵风战斗机的生产排期已经排到了2030年。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空军与国防部正在积极推动政府同意再采购114架阵风战机。根据达索公司的计划,到2025年,阵风战斗机的年产量将从2024年的24架提升至36架,并预计再提高到48架。印度的需求将为这一增长提供重要支持。除了印度空军和海军已采购的62架阵风外,从今年6月起,印度开始参与生产阵风战机的机身,并几乎达成协议在印度生产阵风的M88发动机。如果最终确定新增114架订单,法国将允许印度在本土建立独立的阵风生产线。

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这笔价值220亿美元、涵盖114架飞机的阵风订单中,印度本土化率将达到60%。印度国防采购委员会已就该交易展开讨论,若获批准,这将成为印度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国防采购,并使印度成为全球拥有阵风战机数量最多的国家,超过法国的机队(法国海军和空军合计176架)。印度军方选择阵风战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延续现有的后勤和维护体系,避免出现后勤噩梦。达索公司已经在今年6月选择印度塔塔集团旗下的塔塔先进系统公司负责制造阵风战斗机的机身,这些机身将供应全球的阵风订单,每年生产速度为25架。因此,未来无论哪个国家采购阵风战斗机,其中的机身有可能来自印度。此外,双方还在印度建立了后勤维护中心,并已经在海得拉巴开设了M88发动机的大修厂,尽管该厂暂时只能进行维修而非生产。印度制造的关键飞机结构将包括前段、中机身、后段和后侧机体,首批印度制造的机身预计将于2028财年下线,这标志着阵风战斗机首次在法国以外的国家生产核心部件。

达索航空董事长兼CEO埃里克·特拉皮尔强调,这一合作关系是加强法国与印度供应链合作的重要一步。塔塔先进系统公司CEO苏卡兰·辛格则将这次合作称为印度航空航天工业的重要里程碑,展示了印度的制造能力以及国际航空企业对印度伙伴的信任。辛格还指出,在印度生产完整的阵风机身,突显了对塔塔公司能力的信任,并反映了印度在建立现代航空制造体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在发动机方面,赛峰集团正与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合作开发印度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发动机。赛峰承诺将完全转让发动机技术,包括核心单晶叶片技术。

赛峰集团与DRDO下属的燃气轮机研究机构(GTRE)联合开发的发动机,将为印度的国产第五代战机AMCA提供动力,推力为120千牛(kN),并计划在未来12年内将推力提升到140千牛(kN)。印度目前已经承担了多个全球知名军机的零部件生产任务,包括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部分机身、C-130J运输机的舱门以及F-16战斗机的机翼,这使得印度对自身航空制造能力充满信心。目前,印度在选择未来战机时正面临幸福的烦恼:一方面,俄罗斯不断推荐苏-57E战斗机,并提出全盘技术转让的优惠条件;另一方面,法国也在通过各种方式游说印度政府。然而,印度空军似乎更倾向于选择阵风战斗机,而印度政府则可能因政治考量而偏向选择苏-57E。

此外,印度空军和政府仍然把本土制造的战机(如光辉和AMCA)作为首选。无论印度面临的是幸福的烦恼还是纯粹的烦恼,选择阵风或苏-57E都有各自的利弊,而这些利弊并不仅仅与战机本身的性能有关,更多的是与商业利益、地缘政治以及印度未来航空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俄罗斯总统普京都曾多次访问印度,每次访问都围绕战斗机采购展开对话。尽管苏-57的呼声最近有所增加,但根据目前的情形,印度很可能最终选择阵风战机,同时在S-400、S-500等其他武器项目上与俄罗斯进行补偿。

印度空军的高级将领和前高级将领多次公开表示支持采购阵风战斗机,并且至今没有对苏-57表示过任何赞赏。印度媒体也证实,印度空军与法国方面一起游说政府支持这一采购决定。因此,即便印度尚未正式决定加购阵风战机,法国公司已经着手在印度建立机身生产线、飞机大修厂和联合研发发动机等设施。这些提前的投资举措,使法国几乎在纸面合同签署之前就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接下来只需等待最终的交易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