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战略要地易主,俄军FAB-1500轰塌乌军“生命线”
2025年10月5日,顿巴斯前线传来震撼战报:俄军在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取得压倒性胜利,乌军第12亚速旅残部在俄军FAB-1500巨型炸弹的打击下遭遇毁灭性损失。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拉锯战以俄军完全控制沙霍沃、弗拉基米罗夫卡和罗金西克地区告终,标志着乌军反攻计划彻底破产。
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堪称乌军东部防线的“命门”。其连接的T-0514公路,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直通克拉马托尔斯克,承担着乌军顿巴斯前线七成以上的物资运输任务。俄军突破此处,等于直接撕开了乌军补给线的咽喉。数据显示,仅9月以来,乌军通过该公路运输的弹药、燃料和医疗物资日均超过2000吨,而俄军控制后,这一数字骤降至不足300吨。
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为挽救战局,紧急从赫尔松、苏梅和扎波罗热抽调精锐,包括亚速第1军下辖的第12、14亚速旅,试图在多布罗皮利亚发起反攻。然而,俄军早有准备。8月中旬,第51集团军以“迂回战术”绕过乌军正面防线,直插多布罗皮利亚腹地,形成钳形攻势。至9月18日,俄军已占领约200平方公里领土,向前推进18公里,彻底打乱乌军部署。
第二阶段:巨弹轰顶,亚速旅“活埋”惨剧
9月11日夜,俄军空天军发起致命一击。苏-34战机携带加装UMPK精确制导套件的FAB-1500重型航弹,精准命中多布罗皮利亚煤矿通风井系统。这颗重达1.5吨的“钢铁巨兽”贯穿地面后爆炸,引发地层连环塌陷,将地下工事内的乌军士兵活埋。
乌军第12亚速旅残部的一个临时部署点成为首当其冲的打击目标。楼内数十名亚速营士兵被掩埋,俄军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显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三层建筑夷为平地,幸存者寥寥无几。与此同时,俄军“飓风-S”远程火箭炮群和集束炸弹对沙霍沃镇实施密集轰炸。该镇四周高地环绕、内部低洼,本是乌军设想的“天然战术陷阱”,却因地形闭塞导致乌军第93旅主力陷入绝境——所有撤退通道被俄军炮火封锁,部队在低洼地带惨遭“瓮中捉鳖”。
据战后统计,仅9月11日当夜,乌军在沙霍沃-多布罗皮利亚一线损失坦克12辆、装甲车23辆,人员伤亡超过400人。更致命的是,俄军巡飞弹系统“柳叶刀”频繁出击,摧毁乌军多个指挥点和后勤枢纽。乌军试图撤回康斯坦丁诺夫卡的撤退路线,也被俄军从托列茨克和索菲夫卡方向切断。
第三阶段:三叉戟攻势启动,乌军防线全面崩解
俄军在多布罗皮利亚的胜利,直接激活了“三叉戟攻势”的终极形态。中路,俄军以多布罗皮利亚为核心,牵制乌军增援部队;左翼,指向红军城-季米特洛夫包围圈,俄军在红军城铁路线以南开辟三条进攻路线;右翼,在康斯坦丁诺夫卡东郊地带缓慢推进,逐步压缩乌军生存空间。
为支撑这一战略,俄军从苏梅、赫尔松等战线抽调作战单位,投入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形成三倍于乌军的兵力优势。参与红军城攻势的部队包括波罗的海舰队第336近卫海军步兵旅、北方舰队第61近卫海军步兵旅等五支海军陆战旅——如此规模的集中投入,标志着红军城战役已进入决战阶段。
乌军则因多布罗皮利亚的溃败陷入恶性循环。第12亚速旅残部惊魂未定,便继续遭受俄军空袭;第14亚速旅在弗拉基米罗夫卡方向突围失败,被俄军炮火压制。更严峻的是,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为挽救多布罗皮利亚,不惜放弃康斯坦丁诺夫卡东部防御,导致东部防线出现巨大漏洞。俄军趁机加强红军城和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压力,48小时内便在红军城和特罗扬达周边取得突破,乌军第28旅指挥部遭FAB炸弹袭击后指挥系统瘫痪。
战场影响:顿巴斯天平彻底倾斜
多布罗皮利亚战役的结果,彻底改变了顿巴斯前线的力量对比。俄军控制T-0514公路部分路段后,乌军补给线被切断,前线部队弹药、燃料短缺问题加剧。据国际观察团报告,仅9月下旬,乌军因补给中断导致的非战斗减员就超过1500人。
与此同时,俄军炮兵阵地前移,射程覆盖更广区域。苏-34战机日均出动架次增加30%,FAB系列炸弹投放精度提高至米级。乌军防空系统在低空无人机和高速战机的组合攻击下几乎失效,电子战系统也因俄军持续干扰而部分瘫痪。
更致命的是,俄军战术成功基于情报准确性和火力协同。无人机侦察实时定位乌军动向,心理战部门散布消息瓦解乌军士气。战场视频显示,亚速旅残部在废墟中挣扎求生,医疗资源匮乏加剧伤亡。而乌军被迫多线作战,兵力分散导致局部溃败,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双子城防线或成为最后屏障。
结语:巨弹轰鸣下的战争新阶段
多布罗皮利亚的硝烟尚未散尽,但战局已清晰可见:俄军通过精准打击和战略迂回,彻底掌握了顿巴斯前线的主动权;乌军则因反攻失败和防线崩解,陷入被动防御的困境。随着俄军目标明确指向完全控制顿涅茨克州全境,这场冲突的烈度与残酷性,或将推向新的高峰。而FAB-1500巨型炸弹的轰鸣声,已成为2025年顿巴斯战场最醒目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