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播出的《必胜》纪录片中,一段引人注目的画面浮出水面:中国歼-16战斗机同时锁定了两架外国隐形战机。鉴于央视报道的惯例,这一事件的发生时间点,绝非近一两年的新鲜事,推测至少可追溯至三到五年前。那么,一架歼-16究竟具备何等强悍的实力,才能实现对两架隐形目标的“双保险”锁定?本文将深入剖析歼-16系列战机的性能,以及解放军部队在反隐形作战领域的精湛技艺。
四代半的旗舰:歼-16系列战机的崛起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歼-16系列战机本身。这款战机是中国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间研制的第四代半双座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它于2011年首飞,并在2016年正式定型并开始大规模列装部队。解放军对其综合性能一直抱有高度的满意度。自2016年以来,歼-16系列的生产批次已达惊人的14至15批,每一次迭代都伴随着细微而关键的技术升级。据估算,目前服役的歼-16数量已稳超400架,且预计未来仍将持续增加。
进入2020年代,基于歼-16的平台,中国进一步发展出了专用的歼-16D电子战型号,极大地拓宽了其作战谱系。歼-16系列凭借其超过一米的机头直径,得以容纳先进的综合航电系统以及大口径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歼-20数量尚处于爬坡阶段的服役初期,歼-16无疑是解放军空军担负制空作战任务的绝对中坚力量。
随着2020年之后歼-20数量的稳步增长,歼-16的任务重心逐渐转向对地、对海的精确打击任务。总而言之,歼-16是一款高度成熟、全面多能的平台,能够灵活适应并高效执行多样化的作战需求,其定位与美国空军目前力推的F-15EX“鹰式”改进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讽刺的是,F-15EX的服役规模,恐怕还不如中国055型万吨级驱逐舰的数量来得多。
央视画面背后的“反隐身密码”
回顾近期央视纪录片中展示的歼-16同时锁定两架外军隐形战机的场景,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数个至关重要的信息点:
其一,解放军反隐形探测能力的展现。 由于报道的事件至少发生于两三年前,我们基本可以排除俄罗斯的苏-57战机。在当时的背景下,锁定的目标极大概率指向美国的F-22或F-35系列隐形战机。歼-16能够成功发现并对这些先进目标实施实时跟踪,这直接佐证了我国在反隐形探测技术和预警网络构建上的高超水平,这是展现的第一个核心能力。
其二,当时战力部署的合理性。 如今,面对外方隐形战机,首选出动自然是数量日益庞大的歼-20。但在三五年前,歼-20的数量仍相对有限。因此,派遣当时空战能力最强的歼-16(进口的苏-35S型号想必也只能在一旁“瑟瑟发抖”地观望)前去拦截,是完全符合当时实战需求的部署。这反映了在特定历史阶段,歼-16是解放军空战体系中的关键支柱。
其三,近距缠斗中的“硬核”技术集成。 报道细节显示,歼-16不仅发现了目标,更是在极近的距离——可能在10至15米范围内的贴近飞行中,依靠自身的雷达和航电系统,同时锁定了两架敌机。随后,被锁定的僚机高速脱离,而另一架敌机不甘心,试图强行脱离空战包围圈,并反过来尝试锁定歼-16,但很快再次被歼-16牢牢锁定。这一系列动作的成功完成,是多重因素完美耦合的结果:歼-16卓越的航电系统性能、侧卫系列战机固有的优异机动性,以及解放军飞行员炉火纯青的驾驶技术——三者缺一不可,才能铸就如此令人称赞的战果。
解放军空中力量的迭代与新格局
通过央视的这次公开披露,我们得以系统性地分析出三大关键维度:歼-16本身的性能极限、反隐形作战的探测硬实力,以及全军数据链的无缝整合能力。
时至今日,歼-16系列依然是解放军部队绝对的主力机型之一。解放军空军已经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新格局:“五代机(歼-20)打头阵,四代半(包括歼-16)协同作战,四代机(升级型)提供辅助支持”。与此同时,那些老旧的机型正在加速退役和换代。
例如,歼-7和歼-8系列战机正在被批量淘汰,相应机位被新机型迅速填补。即便是上世纪90年代引进的俄制苏-27系列战机,也已进入批量退役阶段。就连90年代末期生产的歼-11A以及基本型的歼轰-7“飞豹”,近两年也已开始从一线部队退出现役,例如在某航空航天大学中,已可见到空军捐赠用于展示的歼轰-7身影。这些老旧装备的陆续“谢幕”,正是解放军空军快速更新迭代的生动写照。
关于我国各型战机的发展演变及其背后的故事,尚有诸多精彩内容值得深入挖掘,作者将在未来的文章中与读者们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