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报道,距离11月5日美国最高法院就特朗普关税政策合法性举行口头辩论只剩不到十天,这场被全球贸易界紧盯的听证会,正让特朗普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被动。这位年初刚上台就悍然掀起全球关税战的总统,如今不仅要亲自出庭应诉,其力推的“印钞机”式关税政策更可能面临被彻底推翻的结局,连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都公开承认,若败诉财政部将被迫退还大约一半关税,这对本就紧张的美国财政堪称“糟糕的情况”。
事情的脉络其实早已清晰。特朗普2025年1月绕开国会,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推出全球10%“基准关税”,4月初又加码“对等关税”,按贸易逆差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其中就包括针对中国的“芬太尼关税”。白宫曾高调宣称,推行半年就从日本、韩国、欧盟分别拿到5500亿、3500亿、6500亿美元相关资金,算上军购订单和产业合作,总额近2万亿美元。但这套看似“一本万利”的操作,早在5月就被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违法,8月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更是以7:4的投票维持原判,认定征税权属于国会专属,总统无权借紧急状态法越权。

编辑
特朗普显然在提前为败诉铺路。9月初他签署行政令,突然对黄金、钨、铀等数十种商品豁免关税,甚至涵盖飞机零部件、仿制药等超过45个类目,特别指明豁免那些美国无法本土生产或产量不足的产品。更值得玩味的是,他还授权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自行批准豁免,无需总统逐一签字。这波操作与其说是政策调整,不如说是赤裸裸的“对冲策略”——提前减少关税覆盖范围,就能降低未来可能的退款和赔偿压力,毕竟贝森特已经预警,拖到2026年6月关税总额将达7500亿至1万亿美元,返还这些钱“可能造成重大混乱”。
全球舆论场早已暗流涌动。近50位跨政治立场的经济学家提交法律意见书,其中包括伯南克、耶伦两位前美联储主席,他们直斥贸易逆差是“正常现象”,绝非特朗普口中的“极端威胁”,还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的玩笑话讽刺:“我一直和理发师存在贸易逆差——因为他从来不买我任何东西。”这些专家明确指出,关税不仅解决不了逆差,还会对美国经济造成数万亿美元影响,波及每个家庭与州,这不过是“基础经济学常识”。更关键的是,31名前联邦法官、前军方与国家安全官员也站出来反对,认为这一政策正在动摇美国贸易体系根基。

编辑
白宫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美国法律与司法中心等团体宣称总统是“外交事务唯一权力机构”,法院质疑总统判断是“破坏宪法框架”,这种说法连美国盟友都难以信服。要知道,特朗普的关税刀最先砍向的正是日本、韩国、欧盟这些“铁杆伙伴”,美其名曰逼迫他们交“保护费”,实则是在透支冷战后建立的盟友信任。要知道,在中国长期抛售美债时,正是日本和英国在购入美债稳定市场,若这些盟友被彻底得罪,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将暴露无遗。
若最高法院最终维持原判,后果将远超金钱损失。对美国政府而言,连本带利退还关税意味着财政负担陡增,其中就包括此前对中国征收的部分,这无疑会加剧其财政困境。对美国企业来说,除了此前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还得承担败诉后的额外赔偿,竞争力将进一步受损。更致命的是,美国的国际公信力会遭遇重创,毕竟用违法手段施压贸易伙伴的做法,早已让国际社会怨声载道,未来再想靠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只会难上加难。

编辑
特朗普曾把关税当成“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法宝,如今却可能沦为“自毁长城”的败笔。这场最高法院的听证会,本质上是对美国行政与立法权力边界的终极考验,更是对美国贸易霸权逻辑的一次审视。全世界都在等11月的结果,等看这场闹剧究竟会以“全额退关税”的尴尬收场,还是以“权力越界合法化”的隐患延续。无论结局如何,有一点已经明确:靠霸凌维系的贸易体系,从来都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