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的高山和厚土,让人不禁想起过去空军在高原上飞行的艰难。印度空军曾一度占据优势,我们的飞机在高原上常常无法飞行,制空权几乎被印度控制。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印度损失惨重,陆军被我们击败得七零八落,空军几乎没有参与战斗。但他们心里明白,空战没有展开,更多的是运气好。战前,印度空军的装备大多是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式飞机,如“吸血鬼”和“猎人”等,虽然数量较多,但飞行状态极差,特别是在高原地区,根本无法正常使用。而我们的米格-17恰好在那时投入使用,飞行员有抗美援朝的经验,但由于西藏的当雄机场条件简陋,无法大规模出动,所以两国空军并未直接交火。
战后,印度空军急于恢复,开始从苏联和西方购买现代化装备。1965年,他们获得了米格-21的生产线,1967年开始自产,到1970年代初,印度空军已经积累了超过200架米格-21。与此相比,我们那时的军工生产相对滞后,歼-6和歼-7的进度较慢,歼-7要到1970年代中期才勉强进入批量生产。印度空军的装备不断升级,采购速度不慢,苏联和美国都向他们提供了生产线和技术支持。

进入1970年代,印度空军的实力迅速增强。米格-21的升级版于1977年下线,性能更加先进。此时,我们的空军在边境上的部署变得较为被动,只能依靠地面雷达和炮兵防守。印度的飞机开始频繁越过边界进行侦察,而我们的歼-7在高原上适应性差,起飞困难。

随着印度空军的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显得更加自信,不仅在陆地上有所动作,空军的优势也成为了他们的资本。从1962年到2002年,整整四十年,我们的空军在西藏上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印度空军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型战机,如米格-21、米格-23、幻影-2000等,1982年米格-23服役后,印度空军具备了超视距空战能力;1986年,米格-29加入,直接压制了我们的歼-8。虽然歼-8是当时我们的最先进战机,但其雷达范围较短,在高原气流的干扰下,作战效果不佳。此外,印度还从西方购买了美洲虎攻击机,并从苏联引进了苏-30,使得他们的空中力量不断扩大。到1970年代末,印度空军的苏-30数量已经突破了270架,其中苏-30MKI版本的战力甚至超过了我们当时的苏-30MKK。
与此同时,中国空军在高原作战的条件依然困难。我们的飞机普遍存在引擎出力不足、作战半径较短的问题。直升机方面,直到1990年代初我们才开始服役直-8和直-9系列,之前的边境运输完全依赖地面人力。而印度则在冷战期间储备了大量苏联制造的直升机,同时还拥有美国的贝尔-47G和西科斯基S-55直升机,这些飞机具有很强的机动性,能够运载重型装备并进行前线火力支援。相比之下,我们只能依靠高炮和雷达网防守,但到了1980年代后期,这种防守手段已逐渐失效。印度的飞机可以自由穿梭,频繁骚扰我们的边境哨所。

当时,印度空军借着国际关系的支持,快速更新装备,而我们的军工生产却受制于瓶颈。边境空域几乎完全被印度控制,我们只能低调巡逻,地面部队压力巨大。

这四十年是中国空军的低谷期,单纯依靠外购装备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来打造强大的空军。

进入新世纪后,局势发生了转变。2005年,歼-10正式服役,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战机,它的实战能力十分强大,并且能够在高原地区稳定飞行。虽然印度空军的苏-30数量很多,但随着歼-10C和歼-16的投入使用,尤其是在航电系统和超视距打击能力方面,我们的优势逐渐显现。2011年,歼-20首飞,凭借隐身设计,它改变了空军的整体格局。到了2020年代,歼-20和歼-16已成为我们的主力战机,西藏地区的机场也得到了全面部署,巡逻范围广泛。

与此相对,印度的光辉战斗机一直折腾不定,2024年3月的演习中还发生了坠机事故,这款本土制造的战斗机成为了笑柄。而他们的老旧苏-30服役多年,事故频发,尽管进行了多次升级,但依旧无法解决问题。在直升机方面,我们的直-8系列也已经批量生产,并且具备了不输于印度的运输和火力支援能力。而印度试图通过购买美国F-21战机来弥补缺口,但由于采购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效果远远未达到预期。

中国空军的翻身,正是依靠自主创新。当西方国家封锁技术时,我们逼迫自己自力更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军工研发。随着研发链条的顺畅,歼-20的迭代版使得我们的空军实力大幅提升。现在,边境空域已经稳定,印度挑衅的次数明显减少,国家的主权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

中印空军四十年的较量,归根结底就是实力的较量。那些年我们在空中的屈辱,现在已经完全翻身,心里更加踏实。你们对空军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