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时,曾把关税政策吹嘘为摇钱树,一会儿说这是美国的财富盛宴,一会儿又宣称这项政策能为美国带来数千亿美元的收入。然而,到了最高法院的庭审现场,特朗普的律师团队却改变了说法。司法部副总检察长约翰·索尔直接表示,关税本质上是一个政策工具,收入只不过是附带效果。这一前后矛盾的说法,若放在普通人身上,恐怕都会被批评为说话不算数,更何况是身为一国总统的特朗普。

这种矛盾不仅仅是口误那么简单,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法律问题。根据美国宪法,征税权属于国会,而总统并没有这个权力。如果最高法院认定关税属于税收,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政策可能就会被判定为违宪;如果法院认为关税是外交工具,那么就可以归入总统的外交特权范畴,从而维持政策的合法性。原本,大家可能以为最高法院会像过去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过去有不少案件中,总统公开的说法和律师在庭审中辩护的内容不一致,法院也没过多追究。但这次情况似乎不同,因为政府的诉状中,竟然主动引用了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所说的财富盛宴,这打破了以往的惯例。

特朗普在公开场合的关税言论一直未曾停止,他常在社交媒体和演讲中提到关税所带来的收入,宣称那些曾经压榨美国的国家现在都在为美国送钱,这让美国变得更加财政稳健。这一说法虽然能够打动不少普通民众,因为谁不希望自己国家能赚到钱呢?然而,在最高法院的庭审中,局面却发生了变化。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直言,有些观点认为关税大幅度降低了赤字,其本质就是通过国内收入来实现这一目标。对于这个问题,索尔的回应非常明确,他指出,关税确实带来了一些收入,但这属于附带效果,而核心目的是作为管制性关税,而非增税性关税。

有趣的是,庭审结束仅几个小时后,特朗普又在演讲中继续宣称我的关税正为美国带来数千亿美元的收入。这让人难以理解他到底是没有理解庭审中的法律关键,还是故意坚持自己的政治叙事。不论是哪种情况,他的这种我辩我的,你辩你的做法,显然让案件变得更加复杂。威廉与玛丽学院的法学教授乔纳森·阿德勒指出,以前最高法院并不喜欢过多干预总统的公开言论,通常会以律师在庭审中的辩词为准。例如,奥巴马在推行《平价医疗法案》时曾说,个人不买医保的罚款不是税收,但法院最后还是依据国会的征税权支持了这一条款,并未采纳奥巴马的言论。

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的穆斯林旅行禁令也是类似的情况,尽管他多次公开宣称要实施穆斯林禁令,但法院却拒绝了宗教敌意这一论点,更多地保护了总统的行政权力。然而这次情况不同,政府主动将特朗普的公开言论融入了诉状中,相当于给法院提供了一个话柄。阿德勒认为,这一做法为法院审视总统言论打开了大门,以往法院可能回避的问题,这次可能不得不被认真考虑。原告方代表、耶鲁法学院的前院长哈罗德·科指出,法院不能纵容基于明显谎言的政治夺权,如果总统的言辞和实际行为完全不一致,还能够被法律认可,那将导致总统权力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关于总统公开言论在司法程序中的作用,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教授凯特·肖早在2017年就进行过专门研究。她在《德克萨斯法律评论》上的文章中提到,法院通常不应让总统为公开场合的言论承担法律责任,因为这些言论通常是为了动员民众、传递政治理念,并非经过精心考虑的法律表述。如果每一句话都要作为法律依据,那总统的言论将变得异常谨慎。但她也指出,如果总统的言论带有恶意或不真诚,法院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反驳依据。根据她的看法,特朗普这次的表态显然属于不真诚的情况。回顾2012年奥巴马医改案的庭审,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曾直接问当时的副总检察长唐纳德·韦里利,是否这个罚款可以被视为税收,尽管总统称之为不是税收。韦里利的回答和如今索尔的回应类似,认为总统的表态主要是从政策激励角度出发,不能直接等同于法律上的定义。

从历史来看,最高法院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通常保持司法克制,避免过度介入总统的政治表述,以维持三权分立的平衡。但特朗普的关税案件不同之处在于,政府主动将总统的政治言论与法律辩护结合在一起,这本来是为了安抚总统,但可能反而带来了麻烦。历史上,确实有总统言论成为司法证据的先例,例如尼克松时期的水门事件,总统的言论最终成为定罪的关键依据。当时,法院认为如果总统的言论涉及恶意操作,就不能再用政治叙事来掩盖。

尽管特朗普的案件与水门事件不同,但核心问题是总统言论的真实性和法律效力。这无疑会对案件的判决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法院支持政府的辩护,认为关税属于政策工具,那么以后总统推行类似政策时,可以更放心地通过财富叙事来争取民众支持,同时在法庭上坚持关税是政策工具的辩护。然而,如果法院因为言论矛盾而驳回政府的诉求,那么总统及其团队在公开发言时,就得更小心,避免与后续的法律辩护产生冲突。

哈罗德·科教授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如果法院容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总统的权力就可能被滥用。毕竟,三权分立的核心就是相互制衡,总统不能任意发言和行事,国会的立法权和法院的司法审查权是用来约束总统权力的。凯特·肖的研究框架已经提供了一个平衡点,总统可以自由地向公众发声,但前提是这些言论必须是真诚的。如果公开言论只是政治宣传,完全忽视法律的一致性,法院就应当进行干预。这不仅是对特朗普的约束,也是对所有未来总统的提醒,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说话和做事都必须遵守底线。

现在,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身上,大家都在等待他们是否会延续司法克制传统,还是因应本案的特殊性打破常规。不论结果如何,这个案件无疑为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提供了一次重要的检验机会。总统的公开言论到底该具有什么法律效力?行政部门的辩护策略如何平衡政治宣传与法律严谨性?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此次判决中逐渐清晰。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个案件也向大家展示了,即便是总统,言行也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之下。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是美国政治体制最核心的一部分。最终,关税到底是财富盛宴还是政策工具,不仅仅关系到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走向,更关系到美国政治体制的根基。希望最高法院能够给出一个既符合法律精神,又能维护权力平衡的判决,这一判决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