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谷财政部的发布厅里,财政部长披猜·春哈瓦吉拉高调宣布了一项全球首创的试点:允许外国游客将数字资产兑换为泰铢,并在泰国消费。项目名为TouristDigiPay,将以“全国性沙盒”的方式运行。披猜预计,这一措施能使游客消费增加10%,相当于1750亿泰铢的额外收入。

在泰国经济进入“增长放缓—财政压力—区域竞争”三重困局的背景下,这一数字金融创新,被视为一次“破局之举”。
旅游经济的隐忧
旅游业长期是泰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疫情前贡献了GDP的20%左右。2024年复苏强劲,但进入2025年后势头放缓。
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泰国接待了2020万游客,同比下降6.9%。其中,中国游客依然是最大客源(280万人),但人数较去年减少30%。与此同时,越南却逆势增长,前七个月吸引1220万游客,同比增长22.5%。
泰国旅游“疲态”的原因,一是安全形象受损。从曼谷街头的袭击事件到边境摩擦,海外舆论中的负面新闻不断发酵。二是产品吸引力不足,相比越南、韩国推出的免签和低价高质酒店,泰国“老景点+高成本”的组合逐渐失去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国政府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让游客用手里的比特币和数字资产花钱,成为一个现实的突破口。
数字货币与消费刺激
按照规划,游客将通过数字资产服务商完成KYC(客户身份识别),开设“游客钱包”,将比特币等数字资产兑换为泰铢,再通过泰国的电子钱包系统进行消费。额度设定为:小型商户5万泰铢,完成认证的商户50万泰铢,总额最高55万泰铢。
本质上,这是一场数字货币与消费刺激的结合。
在泰国的逻辑里,外国游客手里可能持有大量加密货币,这些在本国难以流通的资产,可以在泰国转化为“即时消费力”。如果项目顺利运行,泰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把加密资产转化为旅游消费的国家。
财政部长披猜直言,这一举措有望让外国游客消费增长10%,为本就依赖旅游的泰国经济带来新的“活水”。
国际比较:从美元霸权到数字试验
这一政策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个更大的背景:国际金融格局的不确定性。
美元强势:泰铢在2025年继续承压,强势美元使游客的实际消费成本上升。
区域竞争:越南、韩国通过免签和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数字金融热潮:在欧美市场,加密货币的监管逐渐收紧,但在新兴经济体中,却被视为新的突破口。
泰国的选择,既是一次“数字金融实验”,也是一场“货币竞争的现实对冲”。它试图在传统货币体系之外,开辟一条新的消费通道,以稳住旅游业和外汇收入。
潜在风险与制度考验
然而,这一“创新”背后,也暗藏不少风险。
首先是监管风险。数字资产的波动性极高,一旦价格大幅下跌,可能影响游客的消费意愿。泰国政府虽设定了“沙盒机制”,但如何在防范洗钱、资本外逃和诈骗风险的同时保持便利性,是极大挑战。
其次是信任问题。游客愿意把比特币换成泰铢,前提是相信泰国的金融监管和支付体系能够保障资产安全。一旦出现漏洞,负面影响将迅速放大。
最后是制度可持续性。如果仅仅依赖“数字钱包”带动一时消费,而不解决泰国旅游安全、价格与产品吸引力的根本问题,这场试验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结语:数字化的“自救”
这项政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细节,而是泰国经济处境的写照:
外部竞争加剧,传统旅游优势正在被削弱;
内部财政承压,政府渴望开辟新的税基与消费增长点;
国际格局不确定,数字资产被纳入国家经济战略。
TouristDigiPay的推出,像是一场“数字化自救”。它既是泰国对区域竞争的回应,也是对全球金融秩序的一次试探。
但真正决定未来的,并不是游客手里那笔比特币,而是泰国能否在治理、安全与制度创新上,重建自身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