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中美贸易战最新一轮博弈,终于在喧嚣与僵持中迎来暂时喘息。5月21日,根据《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国宣布将对中国商品的惩罚性关税从145%下调至30%,中国则同步将对美关税从125%下调至10%,初始有效期为90天。这场以“对等”为名、实则对全球供应链连根拔起的战争,终于暂告一段落。
而令人瞠目的是,就在这一“降温动作”公布的同一天,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公开讲话中承认,对中国征收关税确实“让我们痛苦”,甚至坦言“我对此感到恐惧,总统对此也感到恐惧”。这番话,赤裸裸打脸此前特朗普团队一再鼓吹的“关税不会让美国人受伤”的谎言,也将美国政坛“以战逼谈、以损换稳”的荒唐逻辑暴露无遗。
特朗普自今年年初重新入主白宫以来,发起了一轮自冷战以来最为激进的全球关税扩张行动。以“对等”为名,美国对几乎所有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商品征收高达145%的税率,特别是对中国几乎形成事实上的贸易禁运。这一系列极限施压措施不仅严重违背WTO规则,也令全球供应链震荡不止、市场预期极度混乱。而在实际效果上,不仅没有迫使中国“让步”,反而刺激中方进一步加速“去美化”与供应链本地重构。
事实证明,美国经济自身才是这场“制裁秀”的第一批牺牲者。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萎缩0.3%,创下2022年以来最差记录。而拖累最重的,正是“净出口恶化”与“联邦政府支出锐减”。企业因担心未来税负加码,开始大规模提前进口囤货,导致进口激增;而政府开支紧缩又未带来民间投资的有效替代,最终双重拉低了整体增长动能。特朗普政府口口声声说要“用关税拯救美国制造”,结果却让国内企业和工人首当其冲。
卢特尼克在讲话中试图掩饰这场经济“自伤”,声称总统“必须坚定”,关税是必要的,但他也罕见地坦言:“我们确实感到恐惧。”更让人尴尬的是,在现场与听众互动时,卢特尼克主动问观众是否有人“真正受到关税影响”,结果被一片响亮的“是的”现场打脸。所谓“美国消费者不会为关税买单”的神话,就此破灭。
特朗普团队原本希望通过高强度征税,在90天内迅速与90个国家达成贸易协议,从而达成“快进式经济重构”。但这种设想很快被现实打回原形。以往最简单的美韩贸易修订协议尚需8个月,特朗普首任期耗费两年才谈成的美墨加协议,如今却幻想在三个月内完成几十场谈判,无异于政治幻觉。
如今,特朗普政府被迫转口风,由“全方位施压”转向“核心缓和”,将主要火力集中在与中国的降税协商上,并对其他国家发出“90天宽限期”,但保留10%的基本关税,继续构建以美为中心的强压式规则网络。卢特尼克在Axios专访中承认,“我们不可能在90天内谈成90个协议”,这等于变相承认先前的承诺已全面落空。人手不足、对手强硬、谈判架构尚未搭建,各国也对特朗普的“协议可信度”心存戒心。
中方这一次选择同步降税,既展现诚意,也保持战略主动。中国将对美关税降至10%,释放出“愿意谈但不妥协”的明确信号。而美国则从极端的145%回撤至30%,既不至于颜面尽失,也为内需修复与出口通道缓解留下空间。这并非真正的“握手”,更像是互相止血的短暂停战。
但必须指出,这场“关税松绑”仅仅是暂时的妥协,并非长期性结构转折。特朗普政府依旧维持强烈的“去全球化”态势,其对中国高科技、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打压仍在加码。在本轮90天调整期过后,不排除其重启更强硬措施,甚至故技重施。
美国国内的系统性焦虑依旧难解。通胀虽被暂时压制,但消费信心低迷、制造业未见回流、债务问题日益严峻,GDP下行风险加剧,而此时特朗普却将战略赌注压在“关税换产业”的虚构逻辑上。这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造成长期结构扭曲,让美国经济在全球化周期中陷入被动。
这场所谓“对等关税战”,从一开始就不是公平博弈,而是特朗普借制度霸权展开的政治赌博。它是对全球秩序的破坏,对规则精神的嘲讽,也对美国经济自身的一次绑架。而中美双方在博弈中选择阶段性回撤,是危机管理的需要,更是战略试探的延续。
未来如何走,还要看接下来的90天。谈判或许继续,纷争也不会停。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美国已不再是那个能够随意定价、肆意开火的全球霸主,而中国也绝不会是那个被动挨打、静候安排的旧日角色。关税战的舞台已变,参与者也不再沉默。这一次,斗争还在继续。
下一篇:智能微电网迎来黄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