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进一步强调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回溯“十四五”,盘州正是循着这一方向笃定前行——以一颗小小的刺梨打造富有活力的乡村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企业与农民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良性格局,走出一条联农带农、产业兴农的特色发展之路。

盘州市刺梨鲜果收购现场。(刘定珲 摄)
八月的盘州,暑气未消,山野间早已泛起一片金黄。村民们穿梭林间,一筐筐饱满的刺梨鲜果从枝头采下,送往分布在全市27个乡(镇、街道)的18个收购点。今年,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刺力王”)主动靠前服务,组织人员和车辆点对点交售。丰收的喜悦,正随着一颗颗金果果“跨山越海”,传递到千家万户。
好山好水出好果。盘州气候温润,日照充沛,十分适宜刺梨生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刺梨为主导产业的县级市。为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刺力王此前牵头制定《刺梨白粉病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刺梨种植技术规范》等关键技术标准,引导农户从“多种植”转向“精管护”。今年则进一步建成自有刺梨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亩,实现平均亩产提升25.36%,示范引领效应显著。2025年,盘州市刺梨鲜果预计产量达2.35万吨,同比增长26.3%。

盘州市刘官街道小屯社区的刺梨种植基地航拍。(王瑞刚 摄)
好果更需好归宿。在规划设计年产能50万吨级的刺梨加工厂区内,多条智能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刺梨鲜果经过一道道工序,“变身”为原汁、口服液、精粉等50多类高附加值产品。这一切,离不开刺力王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
依托贵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建设,刺力王与江南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粤黔协作刺梨健康食品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联盟等高校及科研机构、行业联盟深度合作,不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截至目前,刺力王已研发刺梨系列产品50多项,申请专利97项、商标928项、申请版权40件。其中,“刺力王刺梨原液”成功入选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刺力王产品生产线。(刺力王供图)
回望来时路,刺力王完成了从“扶上马送一程”到“扬鞭自骋”的关键转变。曾经,刺力王借“黔货出山”东风起步,政策性订单一度占到八成。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两成左右,真正在市场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线上,“刺力王”系列产品已入驻阿里巴巴、京东、淘宝、天猫、抖音、拼多多等10余家(跨境)电商平台;线下,集中在贵州、重庆、广东等地区上市销售。在粤黔协作搭建的“产销桥梁”支撑下,广东市场销售额三年间从不足千万元跃升至 5000 万元。今年11月,超10万袋刺梨汁从刺力王发往马来西亚,实现贵州刺梨汁产品首次批量报关出口,标志着贵州刺梨产业“黔货出海”再进一步。

企业外出推介与客商交流。(刺力王供图)
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做精做活“土特产”文章。作为盘州市刺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刺力王自成立之初就肩负使命。在“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下,刺力王将37.27万亩刺梨种植基地与27个乡(镇、街道)的12.69万农户紧密相连,构建起一条从田间地头到亿元市场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盘州刺梨全产业链营收达3.48亿元。截至2025年7月,已实现营收1.77亿元。数字背后,是刺梨系列产品在市场持续走俏的亮眼表现,是万千农户增收致富的喜悦笑脸,也是刺力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交出的实干答卷。

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航拍。(刺力王供图)
一颗初心,万般耕耘。刺力王正以赤子情怀,在乌蒙大地上书写着“一颗果子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生动故事。眼下,这幅丰收画卷还在向前延伸——带着山的厚意、人的温度、时代的机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佳琪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