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宣布了一项重大消息:美国与越南达成了一项新的关税协议。协议的核心内容非常简明:所有运往美国的越南商品将被征收20%的关税,而通过越南转口的货物则要征收40%。与此同时,越南对美国产品实施零关税。这一消息一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这是越南的无奈之举,也有人认为这是越南在向美国“投降”。
然而,这次美越之间的关税谈判过程非常简短直接,甚至没有像美方与欧洲、日本、中国等其他国家的谈判那样反复拉锯。与这些国家的谈判常常充满复杂的博弈,越南却没有提出太多条件,也没有进行激烈的抗议。反而,在越共总书记苏林与特朗普的一通电话后,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这种高效且直接的处理方式,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问题:这意味着越南在对外政策上已经高度集中在苏林个人身上,越南是否已经进入了“苏林时代”?
在过去,越南的政治结构被称为“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分别是:党总书记、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和国会主席。这四个职位相互制衡,权力分散,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但近年来,随着前总书记阮富仲推行的“熔炉”反腐行动,许多党内元老被清除,越南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权力逐渐集中到了党总书记手中。
苏林的崛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尽管苏林出身于公安系统,而非地方一把手,但他却因获得阮富仲的信任而破格升任国家主席。2024年8月,阮富仲去世后,苏林接任总书记,成为越南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从那时起,苏林迅速展开了他个人的改革计划。
上任不久,苏林就提出了一个五年经济振兴计划。这个计划的重点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发展绿色能源,特别强调高科技产业和新能源的推广。其目标明确:将越南打造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与新一代越南人的梦想高度契合,因此,苏林获得了极高的民间支持。与此同时,苏林还延续了阮富仲的反腐政策,推出了“熔炉2.0”计划,继续清理党内腐败,打击利益集团。这些举措不仅帮助他巩固了政治地位,也为未来的政治稳定打下了基础。
在外交方面,苏林继承了阮富仲的“竹子外交”政策,努力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尽力避免与任何一方发生直接冲突。不同于前几任领导人,苏林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展现出了更强的决断力,展现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灵活应对能力。
回到这次关税协议的争议,越南为何在此时选择迅速妥协,甚至没有进行拖延?很简单,因为越南根本承受不起这种风险。今年4月,特朗普公开威胁,如果不达成协议,将对越南商品征收高达46%的关税。假如这一威胁成为现实,越南经济将受到毁灭性打击。越南是一个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国内市场规模较小,一旦失去美国市场,越南的外贸将陷入瘫痪。而苏林的经济振兴计划、技术投资等也会因此停滞不前。
更重要的是,2026年1月,越南将召开十四大,选举出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苏林必须确保自己能够连任,继续领导越南未来五年的发展。任何重大的经济危机都可能威胁到他的政治地位,因此他选择了与特朗普达成快速妥协,以确保国家稳定和自己的政治安全。
尽管有评论认为苏林这次完全“倒向”美国,但这种观点可能存在误判。实际上,越南的战略目标并没有改变。越南依然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技术转移来实现自主创新,类似于中国早期的改革开放路径。越南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尽管面临着与中国相比更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规模。
然而,越南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加,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竞相争夺外资的背景下,越南在“低成本制造 外资工厂”的优势逐渐失去效力。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都在大力争取外资,越南的经济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全球的地缘政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贸易摩擦、技术脱钩、金融动荡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可能影响到越南的战略布局。
目前来看,苏林在集权后推动改革的速度确实加快了,但这也使得他的政治风险随之上升。过去四大支柱的体制能够有效分散内部矛盾,但现在权力高度集中在苏林一个人手中。如果未来经济出现问题、改革遇到阻力,或者外部压力加大,曾经被清除的利益集团可能会重新活跃起来,给苏林带来更多麻烦。尤其是越南的军队和国有企业,它们在过去的经济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利益,改革触及到这些群体的利益时,他们可能不会坐视不管。
因此,苏林是否能够继续推动自己的改革,不仅仅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也与他如何处理国内的旧势力和利益集团的博弈密切相关。苏林会像韩国的朴正熙那样,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将国家推向现代化,还是像苏联的戈尔巴乔夫那样,在高压改革中面临内外夹击,最终失控?越南在苏林的领导下,究竟会成为下一个韩国,还是下一个苏联?目前,答案仍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越南已经进入了一个“苏林时代”,而这场历史性的转型,将充满风险与机遇。此次的关税协议,或许只是这一时代的第一道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