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网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抛出重磅消息:美国将对超过150个体量较小、与美国商业往来有限的贸易伙伴统一加征关税。而在这份“加税名单”之外,中国正因另一场更隐蔽的贸易摩擦被推上风口浪尖——美国商务部宣布,认定从中国进口阳极级石墨存在不公平补贴,将对相关产品征收93.5%的初步反倾销关税,最终决定将于12月5日前公布。
石墨虽小,却是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血管”。作为制造锂电池阳极的核心材料,它占电池阳极成本的7%,直接影响电动车整车价格。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供应着全球超过90%的石墨资源,加工能力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美国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进口的近18万吨石墨产品中,超过三分之二来自中国。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此轮加税并非偶然。从今年5月开始,美国商务部已针对中国阳极级石墨启动两项并行调查:一项是反倾销,另一项是反补贴。在5月的反补贴调查中,美方初步裁定两家中国企业未充分配合调查,补贴率推断超700%,其他中企补贴率为6.55%。如今反倾销调查再添“93.5%”的重锤,两项叠加后,美国对中国石墨的有效关税将飙升至160%。
这一动作背后,是美国对本土产业的焦虑。美国活性阳极材料生产商协会(AAAMP)早于去年12月就向联邦机构提交请愿书,要求调查中国企业是否违反反倾销法。协会称,新关税将在现有基础上加征,使美国本土企业获得“保护”。但现实是,美国本土石墨产业长期疲软——国内产量远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需求,特斯拉、日本松下等美企曾公开反对加税,称“美国石墨质量不达标、产能不足,强行加税只会推高电池成本”。
成本压力有多大?咨询公司CRU Group电池材料主管萨姆·阿德姆算过一笔账:160%的关税会让每千瓦时电动汽车电池成本增加约7美元,相当于《通胀削减法案》规定的制造税收抵免的20%。这笔钱够韩国电池制造商“白干一两个季度”。更麻烦的是,美国本土生产的电池价格可能因此上涨约1000美元,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进一步推高电动车售价。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打的“小算盘”很清楚:用高关税倒逼企业转向美国本土供应链。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一步棋走不通。一方面,美国石墨加工技术落后,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中国成熟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全球石墨资源高度集中,除中国外,主要产地集中在巴西、印度等地,但这些国家的产能和加工能力与中国差距悬殊。国际能源署5月报告早就警告,石墨是最易受供应风险影响的材料之一,“需要紧急努力实现多元化”,但“多元化”不是靠加税就能实现的。
中国对美出口石墨的企业同样面临挑战。202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石墨产品价值约3.471亿美元,这部分订单若被加税,企业利润将被大幅压缩。但中国企业并非无路可走。专家指出,美国加税本质是想“刺激本土产业复苏”,而中国石墨产业的核心优势在加工环节,企业完全可以向其他国家转移部分产能,或开拓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石墨关税之争折射出美国对华经贸策略的转变。过去几年,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如芯片)频繁“卡脖子”,如今开始向基础原材料延伸。对外经贸大学研究员梁怀新分析,美国此时加税有双重意图:一是通过提高本土产业竞争力,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二是借贸易施压迫使部分企业调整布局,为大选年的“制造业回流”口号造势。但他同时提醒,加税对美国自身的伤害可能更大——特斯拉等美企已因供应链延迟面临产能压力,若长期找不到替代供应源,只会加剧美国新能源产业的“断链”风险。
特朗普(资料图)
回到特朗普的“150国加税计划”,与对华石墨关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美国已向日本、韩国、巴西等20多个国家发函,称将从8月1日起征收20%-50%不等的关税,却唯独“跳过”了中国。这不是“网开一面”,而是美国权衡后的策略选择——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市场韧性和产业配套能力远超其他“次要贸易伙伴”,强行加税只会两败俱伤。
但“缓兵”不等于退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美经贸合作本质是互利共赢,希望美方切实遵守市场经济规则,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句话的背后,是中国对自身产业链优势的信心,也是对国际市场规则的坚守。
现在的问题是,特朗普的“150国加税计划”会如何推进?对华石墨关税最终会否落地?8月初中美经贸会谈能否缓和紧张局势?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等政策落地、对话展开后才能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上升,而中国在应对这场变局时,始终保持着清醒与定力——既不被短期压力扰乱节奏,也不放弃推动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