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欧盟终于开始觉醒,在冯德莱恩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后,迅速推出了一项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对美国加征大规模关税。7月24日,正值冯德莱恩与科斯塔在北京就中欧关系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欧盟成员国纷纷批准了欧委会提出的反制美国关税清单,欧盟的反击行动正式展开。这一措施的规模巨大,总额高达千亿美元,直接向美国发出了强烈的信号。
此前,美国曾对欧洲加征30%的关税,并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而日本则通过强硬的谈判手段将关税降至15%,这一情况深深刺激了欧盟各国,促使他们作出回应。尤其是在8月1日美国针对欧盟的关税协议即将到期的时刻,欧盟不得不加快决策,积极寻求与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合作,以期获得更强的经济支撑。欧盟高层先后访问了日本和中国,试图稳固与这两个经济巨头的关系。可见,欧盟已经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策略存在问题,甚至有些后悔与美国过于亲近。
回顾过去,欧盟为了讨好美国,曾多次对中国发起强硬行动,炒作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甚至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对俄制裁名单。然而,当30%的关税威胁真正降临时,欧盟才意识到这种“投美所好”最终并未换来实际利益,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于是,欧盟的态度发生了急剧转变。冯德莱恩和科斯塔此行的成效迅速得到体现,欧盟成员国高层纷纷通过了对美国实施报复性关税的提案,涉及飞机、汽车、农产品、酒类和钢铝等多个领域,总金额达到1090亿美元。而这一措施将在美欧关税协议破裂后于8月7日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反制清单中还特别列入了美国肯塔基州出产的波本威士忌,尽管法国和爱尔兰曾极力游说,企图保护自家葡萄酒免受美国的关税报复,但欧盟这次毫不妥协,直接将这一产品纳入了反制范围。这一举动彰显了欧盟此番反制措施的决心,显然他们意识到,只有像中国和日本那样坚决反击美国的关税政策,才能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的转变不仅仅表现在对美国关税的反击上。在冯德莱恩访华期间,她亲自承认,中欧贸易关系已经走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双方必须重新平衡合作关系。这一表态表明,欧盟已经认识到过去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并未带来预期效果,反而可能让欧盟陷入两难境地。冯德莱恩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显然就是试图通过与中国的对话,缓解过去的紧张局势,并为欧盟未来的经济战略寻找新出路。
事实上,在冯德莱恩访华前,外媒普遍用“欧委会主席的紧张北京之行”来形容她的访华之旅。这是因为,在中欧第25届峰会召开前,欧盟刚刚对10家中国企业实施了对俄制裁,而中欧之间的摩擦愈发加剧。欧盟在一方面试图限制中国的产能进入欧洲市场,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在稀土资源、贸易和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导致双方在谈判中处于胶着状态。欧盟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对中国的压力迫使中方做出妥协,但未料到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反倒是在美国的关税威胁下,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立场,调整对华政策。
冯德莱恩的访华行程结束后,中方也对中欧之间的一些争议问题作出了回应。7月25日,中方专门就中欧之间的“产能过剩”和“产业补贴”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回复,明确表示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欧盟为保护主义政策寻找借口,并呼吁欧盟不要采取“双重标准”策略。同时,中方也确认,冯德莱恩访华期间的会谈达成了重要共识,双方的互动具有积极意义,并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欧盟的态度转变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冯德莱恩的访华,标志着中欧关系的一个新阶段,虽然这一转变背后依然存在博弈的成分,但双方已经开始在某些领域取得阶段性的缓和。对于欧盟来说,这种战略上的调整无疑是明智之举,特别是在美国加征关税的压力下,选择与中国和日本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为欧盟带来更大的经济空间。总的来说,中欧关系在波动中稳步前进,尽管分歧依旧存在,但双方的合作潜力仍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