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特朗普和冯德莱恩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握手言欢的几个小时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突然换了脸色,直接点名中国,不是祝贺,不是寒暄,而是威胁。
他声称“特朗普已经对中国失去了耐心”,话里话外都透着一个意思:欧盟跪了,你们中国也别太硬气,可问题是中国真是欧盟吗?
7月27日特朗普终于在苏格兰的特恩贝里高尔夫球场上打出了一记“政治高尔夫”:美欧达成了一份看似平衡、实则倾斜的关税协议。
表面上看美国把原本要砍下去的30%大刀改成了15%的关税,欧盟松了一口气,但仔细一看,钢铁铝制品还是维持在50%,不少核心产业依旧中招。
换来的是什么?欧盟开出了一张“大订单”:未来三年从美国买走7500亿美元的能源,倒贴6000亿美元投资,还要加码采购美国军事装备,冯德莱恩嘴上说这是“当前最佳结果”,但法国总理直接怼了回去,说这是“黑暗的一天”,德国工业联合会也不客气,痛批协议“冲击核心产业”,尤其是汽车和芯片。
更关键的是,这份协议把欧洲的战略自主打了个对折,能源方面,欧盟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依赖飙升至46%,军事方面,越来越多的欧洲预算被美国军火商吞掉,外表风光的“共赢”,实则是资本外流+战略依附的双重代价。
《金融时报》指出,这项协议预计将导致德国GDP下滑0.15%,欧盟整体经济损失高达65亿欧元,换句话说,特朗普打了一个精致的算盘:不求你破产,但要你上瘾。
协议刚签完鲁比奥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他不谈美欧“友谊”,反而把话题火速拉到了中国头上,他说中国“必须停止秘密援助俄罗斯”,尤其是“通过购买俄罗斯能源的方式”。
他说得像是掌握了什么铁证,可媒体和国际机构都没见他甩出任何实锤,更让人侧目的,是他话里加了一句:“美国有B2轰炸机,可以飞越半个地球执行秘密任务。”
这话听着像是军演广告,但实际就是赤裸裸的威胁,问题是,连《纽约时报》都指出,中国现在的防空系统全球领先,B2飞不飞得进来,美国自己心里没点数?
鲁比奥这番话,表面是“喊话”,实则是“敲打”,他在帮特朗普铺路:对欧盟下手之后,下一步就是集中火力对付中国,而且他并不遮掩这一点,他暗示中美的经贸谈判要么顺美国的节奏来,要么就准备好像欧盟那样“付出代价”。
更值得注意的是,鲁比奥的话不仅仅是对中国说的,也是对其他国家说的,他在营造一种气氛:看!欧盟都服软了,中国你不要搞特殊,背后逻辑很清晰:一旦中国也妥协,其他国家自然也会跟着低头,这就是典型的“逐个击破”战略。
面对鲁比奥这番“重话”,中国没有情绪化地怼回去,而是选择了理性回应,外交部明确表示:“能源安全是国家核心利益”,中俄之间的正常贸易不容外部干预,这话不硬不软信息量却很大:合作继续,干涉无门。
从实际能力来看,中国也并非“吓大的”,军事上,中国的防空网络早已不是20年前的水平,B2轰炸机要想“偷偷飞进来”,恐怕连高原边境都摸不到就被锁定,而在经济上,中国也在加速推进“双循环”战略,东盟、中亚这些新兴市场早已成为出口新宠,降低对美欧的依赖是进行时,不是口号。
更关键的是,中国并没有把欧盟视为“美方附庸”,恰恰相反,这次协议反而暴露了欧盟内部的不满与裂痕,法国、德国的声音说明,欧洲并非铁板一块,中国可以借此机会重新提上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议程,尤其在新能源、数字经济、技术研发等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正如《华尔街日报》分析的那样,美国的关税策略是一把“双刃剑”:一边遏制竞争对手,一边也在割自己盟友的肉,美欧协议签了,欧洲却反而更加焦虑,中国如果保持定力,用好规则与市场的力量,不但能避开这把“关税之刃”,还可能赢得更多战略主动。
这场在高尔夫球场上拍板的协议,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美国想通过一次次“交易式外交”把世界各国一一收入囊中,但现实却在不断提醒它:世界早就不是一言堂了,欧盟今日的让步,换来的并不是安全感,而是更深的战略焦虑。
鲁比奥的喊话,其实不过是霸权惯用剧本的一幕,剧本老,台词硬,观众却越来越不买账,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情绪,而是节奏,看清套路、稳住节奏、打出属于自己的牌,才是破解这场全球经济博弈的关键。
正如一位中国外交官所说:“风浪越大,越要稳住船头,”从欧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清:盲目妥协换不来平等,唯有自主和坚韧,才能在多极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