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回国等了6天,中方终于发布公告,宣布暂停对美24%关税一年。那么,中方为何选择在此时调整关税?暂停24%对美关税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战略深意?
11月5日,财政部官网悄然更新两则公告,让中美之间持续七年的关税博弈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根据中方公告,自2025年11月10日起,中方将暂停对美实施24%加征关税,仅保留10%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在这里特别要注意一个关键词——暂停,这就说明中方并不打算取消对美关税。通过一年期限的设置,既给了双方观察期,也给了中方再评估的窗口。

如果美方在未来一年内继续采取不友好行动,24%的税率可以随时恢复。这意味着中国保留了战略回旋空间。也就是说,此次暂停关税本质不是妥协,而是建立在对等基础上的相互调整。因为就在中方发布公告的同一时刻,白宫方面也公布行政命令,确认美国将从11月10日起,对中国商品征收的24%对等关税暂停一年,10%的“芬太尼关税”则直接取消。
回溯整个事件脉络,三个节点尤为关键。10月30日的釜山会晤,特朗普在记者会上表示,跟中国领导人谈的很好,这与七年前签署对华关税备忘录时的强硬姿态形成戏剧性对比。11月2日,他在接受CBS采访时直言,"要通过合作而非击败中国,美国才能更强大",这种战略认知的转变,恰好与中方提出的"共同繁荣"全球治理框架形成共振。而11月5日的关税调整公告,则将这种战略共识转化为具体政策的完整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关税调整暗藏三重战略深意。从经济维度看,暂停24%关税直接惠及美方重点商品。根据公告附件涉及关税减免的商品清单来看,涵盖了高粱、大豆、猪肉等农产品以及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品,这与特朗普多次呼吁中国购买大豆的要求形成微妙呼应。

从政治维度看,中方选择在特朗普返美六天后发布公告,既避免刺激美方敏感神经,又彰显"不以一时一事定输赢"的战略定力。从全球治理维度看,此举是对美国长期主导的议程垄断模式的精准反制,正如华盛顿学者所说,"中国已从议题对象转变为设定者",这种话语权转变,比关税数字更具长远意义。
与此同时,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代价也已显现。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报告显示,2025年美国消费者因关税多支付了超过1500亿美元,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困境,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策略。
此刻回望,2018年3月特朗普签署对华关税备忘录时的蛮横姿态,与如今主动暂停关税的举动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转变正是对中国实力地位的自然流露,当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内需市场,任何单边制裁都难以撼动其发展根基。
毕竟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割裂产业链、构建"小院高墙"的企图,终将被时代潮流所淘汰。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写下"G2即将开会"的大写字母时,他或许已意识到,这个由美国学者首创的概念,正在被中国赋予新的内涵,不是排他性的权力分配,而是包容性的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中方此次发布对美暂停24%关税的公告,既是对过去七年博弈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未来关系的战略性铺垫。它用事实告诉世界:真正的实力不在于加征多少关税,而在于能否在合作中实现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