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至1996年的台海危机表面上看似一场导弹试射和军演的对峙,实际上却揭示了两岸关系的深层张力以及外部势力的干预。事件的导火索发生在1995年6月,时任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问美国康奈尔大学,并发表了一次重要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台湾需要突破国际孤立,增加国际空间,这一言论迅速引起了中国大陆的强烈反应。自7月起,中国大陆开始进行一系列导弹测试和军事演习,目的是对台湾施加政治压力。导弹的落点逐渐逼近台湾北部海域,最近的落点距离彭佳屿北方约80公里。美国为回应这一局势,派遣了航母战斗群进入台湾周边海域,包括独立号和尼米兹号航母编队,舰艇数量接近40艘,形成了紧张的对峙态势。
危机的升级始于1995年7月21日第一枚东风-15导弹的发射,并持续至7月28日。中国大陆共发射了6枚导弹,导弹的落点逐渐靠近台湾本岛,压力不断加大。到8月15日,东海舰队出动59艘舰艇进行海空联合演习,空军的出动次数也达到192架次。11月,南京军区还举行了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演习,参与的部队多达数万。进入1996年3月,导弹试射再次升级,3月8日发射的导弹距离台湾基隆仅20海里,距离高雄则为29海里,3月11日的第二轮试射更是导致了台湾海空航线的中断,航运和航班的运营受到严重影响。
李登辉的访美,无疑成为了这场危机的导火线。期间,他在康奈尔大学发表的讲话被认为是在推动台湾的独立,尽管他自己并未明确表态。在访问期间,李登辉与校友们进行了交流,并接受了正式接待。美国国会也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支持李登辉访美的决议。然而,北京方面却认为这是对“一中政策”的严重挑战,迅速展开了军事回应。与此同时,美国的介入使得局势更加复杂。7月,美国海军的贝劳伍德号两栖攻击舰穿越台湾海峡,12月,奥布莱恩号驱逐舰和麦克拉斯基号护卫舰也通过海峡,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更是随之而来。3月10日,独立号从菲律宾出发,3月11日尼米兹号从波斯湾启程,美军的侦察机也在高空进行监视。
在台湾,危机的加剧使得岛内全面进入战备状态。尤其是东沙岛和乌坵等外岛,成为了最前线的防线。驻守东沙岛的台军指挥官颜才仁回忆,岛上士兵们写好了遗嘱,甚至准备了裹尸袋,以防万一。东沙岛距离台湾本岛约440公里,而与广东汕头的距离为260公里,地理位置极为敏感。士兵们在巨大压力下,甚至不得不带着上膛的枪入睡,时刻警惕着冲突的爆发。另一位曾在潜艇服役的台军少校也提到,深夜装载鱼雷时,士兵们都写下遗书,因为他们不知道返回的港口究竟在哪里。
1996年3月18日至25日,中国在平潭岛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动员了15万名士兵,演习内容包括飞机轰炸、导弹发射、潜艇潜航等多个方面。演习期间,台湾民众开始储备生活物资,机场内人流涌动,国家安全会议的官员也紧急赴纽约与美方进行磋商。在选举临近时,演习的强度达到顶点。3月23日,台湾举行了首次的直接总统选举,李登辉以54%的得票率成功连任。选举结束后,局势逐渐得到缓解,美军航母撤离,演习也停止,海峡航道恢复正常。
回顾这场危机,除了军事上的紧张对峙,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前线的士兵,无论是台军还是大陆军,都是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生活着。颜才仁提到,士兵们写下遗嘱时,更多的是思考着财产分配和对家人的嘱托,而非对死亡的恐惧。大陆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许多士兵在出征前也写好了遗书,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这些细节让人看到了战争阴影下普通人的无奈和情感。
此次危机中,中国共发射了10余枚导弹,并通过军事演习切断了台湾的海空航线,同时封锁了关键的航道。美国航母的到来也让对峙局势更加复杂,双方都避免了直接冲突。根据1998年兰德公司的报告指出,华盛顿深知一旦爆发冲突,损失将会远远超出承受的极限。
李登辉的政治改革,尤其是1991年废除动员戡乱时期的临时条款,为台湾政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他的访美行动无疑加剧了两岸的紧张局势。尽管他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革,但他的言论和行动也深刻反映了台湾内部对于身份认同的探索和矛盾。李登辉在危机后继续执政至2000年,并成立了新的政党,活跃于政坛,直到2020年去世。
颜才仁的经历代表了台军士兵在前线的真实感受。退役后的他时常回忆那段时光,并强调了在东沙岛驻守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虽然许多士兵在退役后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但那段经历始终深刻地刻印在他们的心中。尽管危机最终没有演变为战争,但它让所有人意识到和平的脆弱性。在两岸关系中,民众在经济合作中寻求稳定,但政治上的分歧依然存在。颜才仁的回忆,更多的是提醒着年轻一代,历史的教训不应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