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期限再次延长了九十天,简单来说,就是在关键议题上依然没有达成共识。那么,双方的分歧究竟在哪里呢?从表面上看,美国的谈判代表在谈判过程中强硬要求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二级关税这一条件纳入协议中。美国为何如此执意呢?一方面,它希望通过限制俄罗斯这一能源大国的经济来源,从而在俄乌局势中掌握更多的主导权;另一方面,美国还想借此机会拓展其自身石油的销售渠道,从中获利,并试图增强与我国在谈判中的筹码。实际上,我们去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超过了一亿吨,成为俄罗斯石油最大的买家,这一点显然给美国带来了压力。

在这场经贸谈判中,我国坚定地拒绝将地缘政治问题纳入协议,始终坚持自主选择能源战略的权利。因此,这一议题实际上成为双方毫无妥协余地的死结。用更深入的观点评估,美国的此番行径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其拖延战术的意图,它希望通过与其他国家达成关税协议,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博弈筹码,最终实现对我国的极限施压。

在七月初,美国与越南达成了一项贸易协议,其中明确规定对从越南中转的第三国商品征收高达40%的关税。而越南恰恰是我国最大的转口贸易国,这一做法无疑是在有意设限,企图对我国施加压力。再看美日贸易协定,其核心内容之一是日本承诺对美国投资达到5500亿美元,这显然是瞄准了我国的产业链。日本在美方重点投资的领域,包括半导体、芯片制造、天然气及造船等核心产业,旨在重建美国产业链。这一举动可能会促使全球相关企业转向与美国及日本的合作,从而减少原本流向中国市场的资金,造成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受到削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还计划将美国大米的进口增加75%,消费价值高达80亿美元的各种商品(例如玉米和大豆)以及100多架波音飞机,这势必会进一步压缩我国同类产品在美国及日本市场的份额。近期刚达成的美欧贸易协定中,除了欧盟对美国追加6000亿美元的投资外,还有两个关键细节:第一,欧盟首次全面接受美国的汽车及工业标准,这意味着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关税提高,从而将我国企业排除在其规则之外;第二,欧盟还推动在美国建立半导体设备生产基地,这将使得未来中国在半导体设备采购上的自主空间受到美方的制约。

通过这些策略,美国的战略意图显而易见:它希望通过关税协定将其他国家聚拢在一起,联合对中国进行打压,从而争夺原本流向中国的资本,进一步加大对我国的制约力度,以在谈判桌上施加更大的压力。

目前,美国尚未成功争取的贸易大国只剩下印度,因此需要更多时间来完成这最后一块贸易拼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近期不仅对美国商品实施了报复性关税,还频频向中国示好。这些举动首先体现在印度默许并接受在其上游(即雅鲁藏布江的下游)修建的超级水利工程上,其次,印度还在时隔五年后恢复了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发放。这些举动向美国传递了明确的信号:如果在关税问题上美国不愿作出让步,印度可能会深化与中国的战略绑定关系。考虑到中印总人口达到28亿,如果两国在经济、文化、和战略领域实现深度合作,将会极大地削弱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如果再加上与俄罗斯的合作,甚至连北约也将不得不层层退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