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源于财政的困顿,而这种困顿又与皇室宗亲的庞大数量密不可分。几十万的皇亲国戚需要国家供养,他们衣食无忧,却几乎没有为国家的运转贡献力量。这些沉重的开销使得明朝国库日益空虚,最终成为加速其崩溃的重要因素。进入清朝后,虽然宗室人数相比明代已经有所减少,但新的特殊阶层却取而代之,那就是“旗人”。
清军入关后,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对八旗子弟实施了种种优待政策。汉人的社会地位被明确压低,而旗人则享有显赫的身份。他们不能从事所谓“低贱”的职业,只能在皇宫或相关机构中担任一些清闲却待遇优厚的职务。久而久之,旗人逐渐被固化为一个特权阶层。许多旗人即便没有任何工作,依然能按月领取“月钱”,即无偿俸禄。享受这种安逸的生活,难免导致他们日益懒散,精神萎靡,甚至腐化堕落。旗人逐渐变成了国家财政的“蛀虫”,消耗了大量国力。
一个旗人从出生到死亡,衣食住行几乎全部由朝廷承担。他们并非过着清苦的日子,而是相对奢侈舒坦,挥霍无度。尤其在八旗制度确立后,不同地位的旗人还享有不同层次的福利。顺治帝在入关初期,就已颁布规定:八旗前锋、户军、领催、骁骑等可按月领取二两银,而匠役也能领取一两。康熙年间随着经济发展,俸银更是大幅提升。若遇出征,还能获得双倍“行粮”,士兵在外可享受额外待遇。更重要的是,八旗将领们还被分配到大量“旗地”,哪怕是最普通的士兵也有十余亩田产。许多旗人因懒于耕种,将土地租给汉人,自己坐收租金,生活无忧。
不仅如此,旗人的家眷同样享受国家供养。他们可以领取口粮(“丁粮”)和马匹草料(“马乾”)。而那些与皇室血缘更近的旗人待遇更加惊人。以辽宁新宾的腰站村为例,这里住着努尔哈赤旁系的后裔,被称为“红带子”。这种身份通过系带加以区分:直系为黄带子,旁系为红带子。每个男孩一出生,便需登记入宗谱,并领取一条红带,作为其贵族身份的象征。此后,他们每年都可领取二十四两白银和二十余石粮食。结婚时可得赏银二十两,身故还能获得治丧银三十两。以平均寿命六十岁计算,一个“红带子”一生所获俸禄和粮食,折合现代价值高达一百四十余万元。如此庞大的耗费,几乎完全来源于百姓的血汗钱。
可以说,这种制度让旗人们过着远超普通百姓的优渥生活,真正形成了“养懒汉”的局面。无论黄带子还是红带子,他们所消耗的财政支出最终都压在百姓身上。国家长年供养一个庞大的寄生阶层,导致社会财富分配极不均衡,也使民生困苦。这样的制度必然引发矛盾与不满,成为大清逐渐失去民心、最终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段历史无疑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警示: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让特权阶层长期脱离劳动与责任,单纯依靠国家供养生存,最终只会加剧社会矛盾,削弱国力,难以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