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媒报道称中国空军已经退役了116架苏-27战斗机。这一消息引发了不少关注,让人不禁回想起这一款曾经是中国空军主力的“老将”。尽管在今天,随着歼-20的全面量产以及六代机的首飞,苏-27战斗机早已不再是焦点,但在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之前,苏-27可谓是我国空军的“支柱”,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中国国土防空的核心力量。那么,外媒所提到的116架苏-27战斗机的退役,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一个绝对的好消息。
中国空军与苏-27的缘分,堪称一段传奇。上世纪90年代,中苏两国的关系出现了较大的缓和,而中国空军也迫切需要引进一款先进的战斗机来提升战力。与此同时,苏联也面临经济困难,需要通过出口战斗机来解决财政问题。两国的这种需求使得双方再度敞开了合作的大门,1990年,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主要考察米格-29战斗机。在与苏联接触时,代表团偶然看到了苏-27这款重型战斗机。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辽阔,空防形势复杂,苏-27作战半径大、载弹能力强,显然更适合成为我空军的主力战斗机。这次原本是为了米格-29的考察之行,最终却成了中国空军引进苏-27的契机。
最初,苏联并不愿意向中国出口苏-27,因为它是苏联空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然而,当中国空军提出了百架苏-27的订单后,苏联最终同意了这个交易。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苏-27飞抵安徽芜湖空军基地,从此,中国空军正式迈入了第四代战斗机的时代。不过,由于苏联解体,后续的交付任务由俄罗斯承担。中国空军共从俄罗斯引进了76架苏-27战斗机,并引进了苏-27的整套生产线,在本土进行组装。由此,歼-11A战斗机便应运而生,它实际上就是在国内生产的苏-27。
1998年,中国自己组装的首架歼-11A(苏-27SK)下线,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迅速生产。到2007年,歼-11A的生产线停止,期间共组装了105架歼-11A。虽然原计划生产至少200架,但由于2000年后中国航空制造技术飞速进步,歼-11A的雷达、航电系统以及武器配置,逐渐无法满足我空军的需求,因而生产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的歼-11B。歼-11B虽然继承了苏-27的基本气动布局,但在性能上已经大幅提升。首先,歼-11B搭载了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远超苏-27的N001雷达。其次,歼-11B广泛使用复合材料,减轻了机体重量并提高了飞行性能和载弹量。此外,歼-11B还换装了国产涡扇-10B发动机,并配备了国产霹雳-8和霹雳-12导弹,其性能已经达到了现代四代重型战斗机的主流标准。
根据相关数据,歼-11B的生产总量已经超过了300架,显示出空军对其高度认可。而中国空军从俄罗斯引进的76架苏-27,再加上中国自行组装的歼-11A,总数达到116架。所以外媒提到的“116架苏-27退役”实际上是包括了歼-11A战斗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苏-27”与“歼-11A”被归类为同一类型战斗机,毕竟它们的设计和性能几乎没有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拥有超过100架四代重型战斗机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中国空军却在短短几年内退役了100多架这一类型的战机。这是否意味着退役速度过快、数量过多呢?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中国空军能够如此迅速退役早期的四代战斗机,恰恰是因为新型战斗机的量产规模和速度非常可观。近年来,歼-16、歼-20等新型战机的列装速度不断加快,取代了歼-11A和苏-27的主力地位,空军的综合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歼-16已经列装超过300架,而歼-20的数量也超过了200架。相比之下,退役的116架苏-27和歼-11A数量相对较少,这进一步表明,中国空军四代及四代以上的先进战斗机数量正持续增长。
如果116架退役的苏-27和歼-11A这一数字属实,那么剩下的苏-27战斗机数量就会变得极为有限。未来,这些“侧卫”战斗机也会逐步退役,而空军主力将由更先进的歼-16、歼-20等新型战机接替。尤其是自2008年起,歼-11B的生产和升级至今,约300架歼-11B已经开始全面升级,换装新型雷达、航电和武器系统,使其性能达到了四代半战斗机的标准。经过升级后的歼-11BG,已经具备了与歼-16不相上下的作战能力,因此它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担任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