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八路军第129师为扩充部队规模,采取了\"以老带新\"的扩军方式。具体做法是从原有的主力部队中抽调经验丰富的军事干部和建制连队,与地方游击队进行整编,组建新的作战单位。这种扩军模式虽然快速提升了部队规模,但也带来了武器装备方面的严峻挑战:新组建的部队只能获得部分武器,而原有主力部队的武器装备也因此被大幅稀释。
1938年5月进行的部队实力统计,不仅证实了这一问题的存在,更揭示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状况:当时部队装备的枪械在口径和型号上的复杂程度,远超预期想象。作为第129师核心战斗力的三个主力团——第769团、第771团和第772团(缺一个营)的武器统计数据显示:仅步马枪就存在两种口径、多达13种不同型号的混杂局面。
具体而言,七九口径的步马枪共有1799支,其中包括:汉阳兵工厂制造的869支、奉天兵工厂制造的131支、广东兵工厂制造的143支、巩县兵工厂制造的69支、德国原装的201支、四川兵工厂制造的320支、土法生产的20支、陕西兵工厂制造的42支以及江西兵工厂制造的4支。而六五口径的则有483支,包括:日本三八式362支、湖北造\"小金钩\"88支、山西兵工厂制造的30支以及俄国制造的3支。值得注意的是,这13种分类还只是按照生产来源划分的,如果进一步细分具体型号的差异,恐怕还要再分出数十种子类型。
在数量问题之外,更严峻的是武器质量的参差不齐。这些枪械中存在着严重的老化和性能缺陷问题,例如四川制造的步枪性能就极为低劣。但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能有武器使用就已经是万幸,就连主力部队中也不得不使用土法制造的简陋枪支。虽然由于历史原因,这种枪械杂乱无章的状况在当时中国各部队中普遍存在,但像第129师这样复杂的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这里需要特别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所谓的\"德械师\"实际上并非真正装备德国武器,而是经过整编的\"调整师\"。这类部队最重要的改进在于实现了主要武器装备的标准化配置:每个师统一配备新式步枪4000支、轻机枪324挺、重机枪72挺以及迫击炮24门。实现武器型号和口径的统一化,并全部采用新式装备,这在当时看似简单的要求,实际上只有中央军嫡系的20个师(包括教导总队和第2师补充旅)能够基本达标。而指望蒋介石为八路军提供这样全套的新式装备——4000支新步枪、324挺轻机枪、72挺重机枪和24门迫击炮——显然是不现实的。整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拨发给八路军的武器总量,都难以凑齐这样一套标准配置,更不用说提供新式武器和保证质量了。
从1938年5月的统计来看,这三个主力团(缺一个营)装备的马步枪总数仅为2282支,相比出师时的装备数量明显减少。这主要是由于抽调部队组建新单位所致,同时新缴获的武器也优先配发给新组建的部队,以帮助其快速形成战斗力。在自动武器方面,部队装备有七九口径轻机枪90挺、六五口径轻机枪10挺,基本能满足每个主力步兵连配备3挺轻机枪,即每个排1挺的标准配置。重机枪方面则有七九口径24挺(原文误作六九口径,当时中国并无此口径重机枪,四川曾生产过6.8毫米口径,但显然不属于此类)和六五口径1挺,这样每个步兵营也能配备1挺重机枪。因此,当时八路军主力团一个连的最佳火力配置就是3挺轻机枪,外加可能加强的1挺重机枪,而且弹药供应还必须精打细算。
火炮方面,迫击炮数量增加到10门,包括75毫米口径3门和83毫米口径7门(原文误作73毫米口径,当时中国并无此规格,但山西确实生产过83毫米迫击炮)。其他武器还包括手机枪79支、手枪48支、驳壳枪322支、信号枪17支、手挽子2支以及六轮手枪1支。遗憾的是,这份报告未提及弹药储备情况,因此无法得知当时的弹药补给状况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