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鹰击?2025”空军联训落下帷幕,中国空军在此次行动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注目的“实战化”答卷:不仅带着单一装备亮相,而是以多型、多用途飞机组合,展示了完整的作战体系能力。
在泰国乌隆他尼空军基地,攻击?2(翼龙?2/攻击?2)无人机悄然降落,与歼?10C战斗机和轰油?6空中加油机并肩,形成从侦察、打击到保障的闭环。这是中国首次在境外训练中同时派出轰油?6加油机、攻击?2无人机与米?171Sh救援直升机三类特种飞机,与歼?10C、歼?11等有人战机共同演练,标志着中国空军作战能力呈现出“体系化、链条化”的明显特征。
1) 三类关键平台:各司其职、互为增益
轰油?6虽然是基于轰?6平台改装的传统机型,但其在空中加油方面的能力不可小觑——一次可为多架战机补给燃油,大幅延伸战机作战半径,使得歼?10C这样的中型战机能覆盖更广阔的空域。对于需要远距巡逻或持久空中存在的任务,空中加油带来的作战半径提升尤为关键。
攻击?2无人机的海外部署更具突破性。这种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续航长、载荷大,既能远程侦察又能携带精确制导武器执行打击,成为延伸监视与火力投送的重要节点。它的长期巡航能力和较大载弹量,使得在复杂战场环境下能持续提供目标信息并实施点对点打击。
米?171Sh搜救直升机的出现则强调了救生与后勤保障在现代空战中的重要性:一旦有人机受损或飞行员被击落,快速、受防护的救援能力能显著提高战场生存率与部队士气。
2) 体系化训练:打破“单一兵器展示”的思路
本次联训最显著的一点,是呈现出从“发现目标—传递情报—精确打击—救援回收”的完整“杀伤链”闭环。攻击?2先行侦察并将目标数据回传,有人机接到指令实施精确打击,若有人受伤或被迫弹射,搜救直升机随即介入。这种有人机与无人机、保障机之间的数据联通和联动作战,展示了现代空军向“体系作战”转型的能力。
演训画面中有人机与无人机同框、编队行动的镜头,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协同作战趋势:无人机可作为“长时监视 目标指示”的前沿节点,而有人机凭借速度与机动性在关键时刻实施收尾打击。
3) 演训与区域安全互动:现实背景下的演练意义
联训期间,区域安全局势存在不稳定因素,邻近时点的边境冲突事件使这次训练的实战意义更为凸显。对泰方而言,长航时无人机提供的持续巡逻能力和成本效益,正好补足现有战机在持久监控与边境巡逻方面的不足。对中国来说,跨境部署与多机种协同训练,也是检验远程投送、后勤保障与多国合作能力的实战化试金石。
4) 技术与战术:无人机与加油机的协同价值
攻击?2代表了中国在察打一体化无人机领域的显著进步,其在发现目标后能迅速接入武器打击,大幅缩短从发现到摧毁的时间。配合空中加油能力,能够让有人机与无人机在更远、更持久的战区内展开协同作战。此外,传统加油机的改进与新型加油运输机的列装,将进一步提升远程机动作战的持续性,为未来更大范围的空中行动提供保障。
5) 军事外交与区域影响:务实合作的新路径
本次联训不仅是装备展示,更是战术经验与作战理念的交流。中泰两军在混编同训、共同演练中分享战术流程,体现了中国在军事外交上从单纯“卖装备”向“输出作战能力与战术体系”转型的趋势。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这种成体系、可落地的能力交流,提供了除传统西方选项外的另一种防务合作路径。
总之,“鹰击?2025”展示的不是单一平台的炫目亮相,而是一套互为支撑、可在实战中运作的空中作战体系。无论是对泰方的战术启发,还是对中国空军能力的检验,这次联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体现了技术与战术的融合,也反映出军事外交的务实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