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洪小棠
在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一向以主动投资能力著称的几家基金公司,正悄然将触角伸向并非主动管理主战场的领域——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9月下旬以来,兴证全球基金、农银汇理基金与交银施罗德基金相继上报新的ETF产品,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这一动向被业内视为一个标志性信号:在规模已突破5.6万亿元的ETF市场,战局正从“群雄逐鹿”向“巨头全方位竞技”演进,一场围绕产品、策略与生态的更深层次竞争已然拉开序幕。
主动投资“叩响”ETF大门
中国证监会官网的公开信息显示,自9月下旬以来,两家在主动管理领域深耕多年的基金公司有了新动作。
9月25日,兴证全球基金上报了“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是该公司自成立以来推出的首只ETF产品,意味着其22年来专注主动管理的产品战略出现重要转变。
对于此次布局,兴证全球基金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兴证全球基金始终专注于打造优质的投资管理能力,持续完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主动管理产品线。作为一家券商系基金公司,在充分评估、审慎推进的基础上,积极筹备补充ETF产品线,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配置需求。
紧随其后,交银施罗德基金于9月29日上报了“交银施罗德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 ETF”。这虽并非该公司首次涉足ETF,但其旗下现有的两只ETF产品均成立于十余年前,规模较小。此次重启ETF布局,并选择科技前沿指数,显示出其开始发力被动投资业务。
此外,长城基金于今年6月发行了该公司首只ETF。有市场分析指出,2020年以来,在摩根基金、永赢基金、中金基金等机构相继布局后,传统主动权益“大厂”的加入,标志着ETF市场的竞争维度正在被重塑。
差异化破局:避开红海
而面对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头部机构已占据绝对优势、行业马太效应显著的ETF格局,新入局者并未选择在宽基指数等热门赛道上正面“硬刚”,而是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差异化”策略,意图在细分领域建立先发优势。
兴证全球基金的首只产品选择了跟踪沪深300质量指数。该指数于今年3月发布,从沪深300样本中进一步筛选出盈利能力强、财务质量高的50只证券,旨在为投资者提供聚焦A股“核心优质资产”的工具。
对于兴证全球基金配置ETF的战略布局方向,一名从业多年的资深公募人士认为,此举避开了规模已达数千亿元的沪深300ETF主战场,转而从“质量因子”这一聪明贝塔(Smart Beta)角度切入,因为宽基ETF竞争激烈且头部效应已经较为显著,竞争的性价比较低,而差异化的风格型和赛道型ETF产品或许是其主要的战略布局方向,这一点从其上报的沪深300质量指数就能有所感知。
交银施罗德基金则瞄准了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指数。这一指数于今年6月发布,聚焦于沪、深、港三地市场中研发投入高、成长性突出的科技企业。其上报的ETF有望在科技细分赛道抢占卡位优势。
对此,交银施罗德基金回应表示,交银施罗德充分发挥自身投研优势,与中证指数公司订制了“交银”特色科技指数即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指数,并计划发行跟踪指数的ETF及场外基金,该产品将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智能驾驶、创新药等更前沿、产业趋势更强的领域及优质公司,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服务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资金流向暗藏玄机
新玩家的涌入,源于一个持续高速增长且充满活力的市场。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全市场ETF总规模已突破5.6万亿元,其中非货币ETF规模达到5.47万亿元。仅第三季度,非货ETF规模就激增1.33万亿元,增幅超过30%。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增长潜力,使得“得ETF者得天下”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然而,这片蓝海之下,资金流向并非一成不变,反而上演着“高抛低吸”。数据显示,三季度宽基ETF整体遭遇净赎回,份额减少超1400亿份。其中,涨幅居前的科创50ETF成为资金流出“重灾区”,仅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单只产品就被净赎回超310亿份,显示资金在获利后正迅速了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部分行业主题ETF和中小盘宽基ETF获得资金青睐。例如,跟踪券商板块的华宝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三季度份额暴增近380亿份;鹏华中证细分化工产业主题ETF的规模更是从14亿元猛增至185亿元,增幅超12倍。投资者正根据市场行情变化,积极调整配置方向,ETF作为高效交易工具的属性愈发凸显。
生态构建的竞争升维
在多位受访的机构人士看来,基金公司布局ETF已不再仅仅是补充产品线那么简单,而是战略层面的必然选择。记者了解到,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亦在公司内部或已经上报股东方讨论ETF布局相关事宜,未来更多公司入局ETF并不意外。
对于ETF未来的发展,华夏基金副董事长李一梅曾公开表示,指数化投资不等同于被动管理,未来行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以场景化为导向,提供“产品+策略+服务”的一体化资产配置方案。这意味着,基金公司也需要从单纯的产品提供商,向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转型。
与此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ETF产品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持续推出真正满足投资者需求的创新产品是一大考验;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的稀缺成为制约许多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发展的瓶颈。即便从大机构引进人才,也未必能快速复制其成熟的运营体系。
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机构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真正专业的ETF人才依然较为稀缺,即便从“大厂”挖人过来,有可能其所在的机构早已搭建好ETF体系,并不见得能够把整个链条上的事情都弄明白,所以受访机构表示,大部分指数人才依靠内部培养和跨部门调整。
兴证全球与交银施罗德的入场,是ETF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生动注脚。它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这个曾经由被动投资专家主导的领域,正迎来一批拥有强大主动投研基因和客户基础的“新贵”。主动管理巨头的加入,无疑会加剧ETF领域的的“内卷”,但更可能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和生态完善。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将拥有更丰富、更精细、更高效的投资工具。万亿ETF市场的战火,已从“规模之争”烧向了“策略之争”与“生态之争”,一场大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