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全球的目光几乎都集中在中美之间的关税战上。美国最近在九月和十月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不合理措施,这些举动直接引发了中国的反制,最显著的就是商务部出台了“史上最严”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就在专家们还在分析这些举措背后的深层意义时,美国却先做出了激烈反应。
特朗普总统首先通过社交媒体发文,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他的“长文”中主要有两个点:一是没想到中国会这么做;二是他对中国的回应非常愤怒,决定加码制裁,包括对中国商品征收100%的关税,并宣布取消与中国高层的对话。这个消息迅速引发了美国市场和民众的恐慌情绪。
美国股市在当天遭遇了严重下跌,媒体称之为“黑色星期五”。就在市场反应强烈的情况下,特朗普却又在第二天转变态度。他在记者会上表示,自己当时情绪不好,说话有些过火,现在应该继续对话。这种自我调整的反应,虽然让人有些意外,但也显示了特朗普性格的一面——虽然他在很多方面受人诟病,但也能做出“自我批评”。
特朗普的副总统彭斯也迅速站出来安抚市场,表示特朗普和中国领导人关系良好,相信双方可以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虽然话语中充满了“和解”的意味,但也有不容忽视的硬气:他说“谈判的大门永远敞开,但如果要对抗,我们也绝不退缩”。这番话听起来似乎在模仿中国的一些表达方式,特别是“谈判、对抗”这样的语言,和我们常说的“谈判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颇有相似之处。
其实,美国目前的情况也给了中国一个商机。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培训班,专门教授美国官员中国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这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比如,最近美国的国防部长赫格塞斯谈到要有“钢铁般的意志”,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再如,诺贝尔和平奖的事,美国的发言人批评把“政治”凌驾于“和平”之上,然而这正是中国的传统理念——政治与和平的辩证关系。看起来,美国似乎也在学我们的“话术”,不过他们理解得似乎不够深刻。
接着,美国首席贸易谈判代表又站出来发声,说中国的稀土管制措辞不清,且未提前通知。这也进一步表明美国在这场谈判中还未找到合适的策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美国对中国底线的误判是导致目前局势紧张的关键。
美国一直认为,中国离不开美国市场,认为中国只是想在税率上获得些许优惠。所以,最初他们设定的策略是,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可以在30%的关税和10%的关税之间达成妥协。但中国却突然展现出“可以谈崩”的态度,特别是在稀土问题上,中国的底线显然不是美国之前设想的那样。美国才意识到,他们所有的预判都是错的。
现在,美国必须重新评估与中国的谈判战略,并调整应对措施。然而,这并不容易,因为特朗普政府已经陷入了“慌乱”,无法迅速回到正轨上。接下来的谈判,可能不再是技术层面的讨价还价,而是更高层次的战略博弈。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还是更广泛的国际关系,推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显然已经成为双方讨论的核心。美国若要走出当前的困境,恐怕还需要更多地体会并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