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沈宁
今年以来,中国期货市场持续发展,资金总量近日首破2万亿元大关,迎来里程碑时刻。伴随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少投资者对参与期货市场表现出浓厚兴趣,期货新开户数量明显增加。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发现,产业客户和境外客户成为当前市场重要增长点,各家期货公司苦练内功,提升自身服务能力。与此同时,期货行业整体业绩也有所回暖。
期市走好吸引投资者关注
“我们公司最近一段时间新开户增加不少,一般行情好的时候就会这样。最近贵金属和股指期货的行情吸引不少投资者前来咨询开户,尤其IB(期货中间介绍业务)部门推荐来的客户开户数增长不少。”华东一家期货公司业务人士称。
另有多家期货公司人士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期期货新开户确有明显增长,有些休眠账户客户也来联系激活账户。
据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消息,今年10月9日,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2万亿元,约为2.02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24%。截至2025年10月9日,期货公司客户权益合计约为1.91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24%。
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场有效客户数已突破270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14%。2025年前三季度,市场累计新增客户65万个,客户基础稳步增强。从结构上看,机构客户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增长了3%;境外客户增长更为显著,增幅达11%,交易者分布于40个国家和地区。
两类客户成重要增长点
据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了解,产业客户和境外客户是当前国内期货市场重要增长点,前者是期货服务实体经济落脚点,后者则关乎对外开放大局。围绕这两大增量,各期货公司都在发力。
第三方服务平台避险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少有1583家A股实体行业的上市公司发布了套期保值公告,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1503家,创历史新高。截至8月底,A股实体行业上市公司套保参与率为29.9%,较2024年末增长1.3个百分点。
“2025年以来,从我们一线服务实践来看,产业客户参与意愿持续高涨,而且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如果说过去是‘要不要用期货’的探索阶段,那么现在则进入了‘如何用好、用精’的阶段。”南华期货宏观外汇创新研究组负责人傅小燕说。
据傅小燕介绍,很多企业已经从被动应对价格波动,转变为主动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期货套保,而是要求解决方案能精准匹配其复杂的业务场景。此外,产业客户的需求往往是打包式的,希望期货公司不仅能提供交易策略,还能协助解决交割、融资,甚至跨境结算等一连串问题。
有些期货公司还着力提升基层一线员工对产业客户的服务能力,为产业客户打造立体式全方位服务。
新湖期货副总经理丁波介绍,随着产业和机构客户占比的增加,对期货营业部一线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知识方面,一线人员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不仅要精通期货交易规则和基本的金融知识,还需要深入了解相关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市场供需关系、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产供销等各环节的业务模式,深刻理解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点。另外,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与表达能力。产业和机构客户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复杂的决策流程,一线人员需要与客户内部不同层级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准确理解客户需求,并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加速背景下,境外客户和海外业务是另一大增长亮点。
瑞银期货董事长张家荣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公司领导层赴欧洲考察,其间与众多客户交流,感受到海外投资者对中国期货市场的热情。“我们发现,很多客户对市场的准入规则已非常熟悉,做好了积极参与的准备,不少潜在客户也表现出迫切的交易需求。” 他说。
期货公司业绩整体回暖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截至2025年8月末,全国共有150家期货公司,分布在29个辖区。2025年8月代理交易额65.23万亿元,代理交易量8.95亿手,营业收入38.61亿元,净利润12.34亿元。今年1—8月期货公司净利润达76.5亿元,创出近年来新高。
不过,期货公司业绩分化严重,利润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虽然期货市场体量在增加,但传统期货经纪业务竞争还是非常激烈,利息收入也在降。今年期货市场波动大,个别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做得特别好,对行业整体盈利增长贡献很大。”有期货公司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4家A股上市期货公司的半年报业绩就呈现分化的情况。其中,瑞达期货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28亿元,同比大增66.49%;南华期货实现归母净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0.46%;永安期货实现归母净利润1.7亿元,同比下降44.69%;弘业期货则转为亏损,亏损了361万元。
昨日,A股期货板块表现抢眼。瑞达期货最终以涨停收盘,今年以来上涨近60%;南华期货、弘业期货和永安期货当日分别上涨3.81%、2.67%和2.28%,年内涨幅分别为77.34%、15.86%和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