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计划彻底失败了。在白宫宣布了一番强硬言辞后,不到48小时,他的盟友们却突然变了脸,甚至不顾美国的立场,急忙登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这一反常的举动,让美国财长贝森特在看到形势紧张后,匆忙现身为特朗普“灭火”,表示中美关系依然有机会通过协商解决,不必非打不可。
特朗普刚刚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一番强硬言论,没想到加拿大发现形势不妙,急忙启动了访华计划。加拿大,这个与美国经济和军事息息相关的国家,似乎一直都是美国的“附庸”。尽管与美国的关系密切,但近年来,加拿大的处境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他不断向加拿大提出要求,甚至有吞并加拿大的言辞,这使得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特别是在特朗普发起的全球关税战中,加拿大成为了主要的“受害者”。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加拿大深感压力,但加拿大的回应并未果断改变,反而依旧与美国步调一致,在今年四月,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了100%的关税。对此,中国立刻做出了反制,加拿大的农产品也被加征了反倾销关税。
加拿大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它极其依赖农业进口,尤其是菜籽油、肉类和水果等商品,因此一旦中方反制,加拿大国内的民众压力瞬间增大。到九月底,加拿大的农产品库存严重积压,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国内反对声音不断高涨。对此,加拿大政府已经开始放风,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0月16日,加拿大外交部长匆忙抵达中国,展开为期两到三天的访问。为了缓解压力,加拿大不得不提出一些可以交换的条件,而这次访问很有可能促成两国关系的缓和。

同时,意大利、瑞典等国与中国的交流也在加深,欧盟和东盟等地区性组织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如果这次中加磋商顺利,其他国家可能会效仿,寻找与中国的深层次合作机会。
面对中国突然的“破局”和盟友的倒戈,美国终于有所反应。10月13日,美国财长贝森特急忙出来澄清,表示中美之间的关税战不一定非打不可,并强调两国的沟通渠道已经重新开放,有很大的协商空间。这一转变让人吃惊,毕竟特朗普早在本月10号才还在公开表示要加大对中国的制裁,并警告中国不要反制。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答案其实很简单。加拿大的反应只是导火索,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中国的反制措施让美国感受到了压力。尤其是在稀土方面,美国的进口量大幅下降,现在只能通过第三国中转,甚至采取违规采购,这导致成本暴涨。同时,中国10月加强了稀土管控,重点打击稀土走私和中转,这让美国的局势更加困难。稀土对现代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如果想实现稀土自主生产,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这意味着美国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来源。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只能选择两条路:要么向中国让步,要么继续施压。然而,考虑到特朗普的性格,第二条路的困难不言而喻。如果不真正对特朗普造成威胁,他是不可能妥协的。因此,贝森特表态缓和,并不代表美国战略的根本改变,毕竟美国政府的立场时常变化,特朗普的“大话”依然会时刻出现。
总之,尽管当前中美关系看似出现转机,我们仍需保持警觉。美国的立场很可能会随时改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