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8月27日零点,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和印度这对曾经的“老伙伴”身上。美国对印度的纺织品、珠宝、仿制药等核心产品加征了50%的关税,这一幅度直接打破了全球贸易历史上税率的最高纪录。

想象一下,半年前,特朗普还在白宫热情接待印度总理莫迪,双方亲切握手并合影,宣称“美印友谊地久天长”。然而,几个月后的今天,关税突然上调,速度和力度都让人措手不及。大家不禁疑问,明明是亲密的“伙伴”,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就翻脸? 更让人意外的是,印度的反应远超预期。很多人认为,印度会像过去那样妥协,毕竟它对美国的出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但这次,莫迪不仅冻结了36亿美元的军购订单,还对特朗普的支持州发起了反击。这样的举动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在这场风波中,中国的立场也显得微妙。印度突然恢复了对中国公民的签证,并且重新开通了直航,莫迪还准备亲自前往中国参加上合峰会。这一连串的变化究竟是短期应对,还是长期战略的调整呢?

莫迪是在表现出硬气,还是在装样子呢? 关税刚生效,印度就立刻有所动作。36亿美元的军购订单被冻结,且对来自美国肯塔基州的威士忌加征了150%的关税,特朗普甚至接不到印度方面的电话。 印度每年对美出口约458亿美元,现在关税一涨,预计出口量将大幅下降,甚至减少一半。制造业本身就很脆弱,许多小企业订单急剧暴跌。孟买的一位珠宝商拉吉夫梅表示,他的订单量一下子减少了七成,许多美国客户转向了泰国和越南。

尽管莫迪在公开场合表态“绝不妥协”,但国内的经济压力也不容忽视。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奶农合作社每天需要倒掉300吨鲜奶,因为高额关税让奶粉出口停滞。

经济困难的现实摆在眼前,老百姓的生计问题也开始引发关注。莫迪如何平衡这两方面的压力,成了下一步的关键。 关税战背后并非仅仅是为了解决俄罗斯石油问题。

美国希望印度能开放农业市场,但印度有4.5亿农民,这些农民大多数是莫迪党派的支持者。68%的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不到两公顷。如果美国的转基因农产品进入印度市场,这些小规模农户将无法承受。

2020年,印度曾经尝试进行农业法改革,引发了2.5亿人参与的大规模抗议,现在莫迪怎敢再碰这个雷区? 美国将印度视为“印太棋子”,希望它与美国一起围堵中国,但印度一直主张“战略自主”,希望保持独立性。 一方面,印度在“四方安全对话”中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却从俄罗斯购买大量武器和便宜的石油。美国一边批评印度购买俄罗斯的石油为“资助战争”,一边在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鼓励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以稳定全球市场。

更令印度不满的是,美国开始拉拢巴基斯坦,签署了12亿美元的能源协议,还对巴基斯坦的纺织品给予了5%的关税优惠。

印度能不觉得被背叛吗?这种信任的丧失,又会对双方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背后,是否还有更深的矛盾没有暴露出来呢? 印度的转向中国,究竟是真心合作,还是因为走投无路才寻求退路?

印度突然恢复了对中国公民的电子旅游签证,五年断航的直航也重新启动,莫迪还计划亲自赴中国天津参加上合峰会,这是他七年来首次专程访问中国。 此前,由于边境问题,两国的关系一直紧张,现在突然松口,印度的这一系列举动令人意外。 这些动作是印度想要与中国进一步合作,还是仅仅是找一个出口以应对当前的困境? 印度可能与中国讨论边境驻军调整,可能还会探讨能源和供应链的合作。印度的手机工厂目前依赖中国进口小配件,而中国在稀土和制造业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如果双方能合作,将有助于弥补印度在供应链方面的短板。 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全球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国家正在寻找更稳定的合作伙伴。

印度这次主动向中国示好,如果中国能够接住这个机会,将可能为亚洲的地缘政治带来更多合作选项。但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新的麻烦。 中国是否会抓住这个机会与印度开展合作?在合作中又该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未来双方又会有什么新动作?这些都值得关注。 没有人认输,也没有人独赢 莫迪的底线很明确:农民的利益不能丢,俄罗斯的廉价石油也不能放弃。当前,印度39%的石油进口来自俄罗斯,每年节省约90亿美元外汇,这为三亿低收入群体免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莫迪还打算等美国的中期选举结果,预计特朗普为了争取选票,可能会改变强硬立场。

印度还掌握着美国40%的仿制药生产,并且苹果计划将iPhone 17的生产完全转移到印度,这些都成为了莫迪的重要筹码。 美国这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印度的仿制药价格上涨,使得美国民众面临更高的药品成本。慢性病患者的药费每月增加约200美元,医院甚至开始囤积抗生素。

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塔吉特也发出警告,圣诞消费季可能会受到影响,印度生产的服装和鞋帽库存已几近枯竭。

如果零售业库存告急,圣诞季可能陷入危机,特朗普支持者的选票也可能受到影响。

中国没有打算“笑到最后”,而是在多极化的趋势下,表现出愿意稳定合作的态度。 越南已在与中国谈判自贸协议升级,菲律宾试图联合印度进行南海军事演习却遭到冷遇。这些都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实际利益,不愿与美国对抗。

在这种大背景下,全球贸易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未来还会有哪个国家选择调整立场呢?

结语 这场关税战彻底撕开了美印之间“塑料兄弟情”的面纱,也让人们看清了国际合作的真实面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合适的利益。

莫迪没有认输,他是在保住自身基本利益的同时,与美国周旋;中国也并非趁机捞取好处,而是在全球多极化浪潮中,坚守着“合作共赢”的底线。 回顾来看,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没有能打服印度,反而让更多国家看清了单边主义的弊端。 未来,印度是否会加深与中国的合作?美国又是否会调整对印度的政策?这些都将取决于后续的利益博弈。

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单纯依靠施压和制裁无法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寻求共赢,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