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扇观金工作室】
11月5日,微博认证为“周筱赟律师”的用户在社交媒体发文,讲述自己在中国建设银行山东东营支行取款时遭遇银行盘问并报警的经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周筱赟称,他当时在东营出差,正好赶上朋友婚礼,于是想去银行取点现金随礼,但柜员连续询问“取现是什么用途”“上个月某某某的人给你转了若干元,这笔钱是什么”。
由于当事人没有“积极配合”,柜员随后表示:已经打电话给反诈中心和派出所,但是电话没人接,现在只能让反诈中心出警来向你核实。
11日,周筱赟在社交平台再次评论该事件:不能对反诈层层加码,故意折腾普通老百姓和银行柜员,“银行现在的做法,不仅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而且是把所有的客户当做犯罪嫌疑人来审问”。
事件发酵:律师坚称银行“严重侵权”
根据周筱赟律师的陈述,事件发生于近期其在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办理取款业务时。周筱赟原计划取现4万元,但在柜台办理时被告知,取款1万元以上需要登记资金用途。
当周筱赟表示“个人消费”时,柜员称该选项不符合要求;当其改称“朋友结婚给红包”时,又被告知系统中没有该选项。
周筱赟在微博稳重提及,在问及取款用途后,柜员又问:上个月的某月某日,有个叫某某某的人给你转了若干元,这笔钱是什么?对此周筱赟表示无法理解且侵犯隐私,在无法提供“合格”的取款理由后,银行工作人员选择了报警处理。

周筱赟对此提出质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2022年出台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才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建行东营分行将这一门槛擅自降低至1万元,涉嫌违反央行规定。
微博发布后,对于有质疑称“为何不使用ATM机取款”,周筱赟解释,ATM机有每日取款限额,建行卡的限额因人而异,最高每日2万元,而其账户限额仅为5000元,无法满足当日取现4万元的需求。
事件曝光后,话题“律师自曝取款被银行盘问报警”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网民普遍质疑银行在执行反诈核查时存在过度干预的问题。
周筱赟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银行“严重侵犯隐私权,违反了现代文明社会最基本的法制精神”。他特别强调,银行先默认每个储户都是犯罪嫌疑人,然后要求每个储户自证清白,而根据刑法的基本法理,即使是犯罪嫌疑人都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而是由公诉机关举证证明其犯罪。
据新浪微博“大河报”报道,东营支行回应称,此举系执行地方反诈要求,取现1万元以上都需说明取款用途以及资金来源,防止用户资金被骗。
11月7日,事件出现新进展。周筱赟律师再次发文指出,建设银行东营分行副行长侯新和已通过他人转达道歉意向。但周筱赟明确表示不接受该道歉,并给出了两个原因。
第一,银行方面“表面笑眯眯,背后下黑手”。周筱赟称,据建行内部人士透露,11月5日他发文当天,建行东营分行就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他,并组建了由副行长侯新和、宣传部长方亮德为首的应对小组。
第二,侯副行长的道歉是对“体验不佳”深表歉意,而不是为建行东营分行对抗央行、另搞一套的行为道歉。周筱赟认为,这实际上是将责任推给了客户或柜员。
周筱赟特别声明,他从未投诉涉事柜员,认为她只是“普通牛马,领导瞎指挥的被动执行者而已”。相反,他已向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实名举报了建行东营分行领导侯新和、方亮德等人。

规定之争:1万还是5万?
在这场争议中,取现核查的标准成为焦点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出台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规定,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才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而建行东营支行将门槛降低到了1万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周筱赟称上述《管理办法》在2025年8月4日已被央行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取消了对5万元以上说明来源和用途的要求。
“以后连5万元以上都不需要说明用途了,更何况1万元!”周筱赟在发文中表示。
东营市反诈中心工作人员则向媒体解释,根据目前的反诈形势,以及反诈法和金融监管行业的相关要求,银行理应要做尽调工作;但对于取现金额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此类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诸如“女子到银行存10万现金被问钱来源”与“网曝吉林银行取款需派出所同意”等话题屡次冲上微博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过亿。这些事件折射出银行在平衡反诈风控与客户体验方面面临的挑战。舆论在对银行履行反诈义务表示理解的同时,依然质疑其执行边界。
一方面,银行在执行中暴露出流程标准化不足、沟通方式欠妥等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在询问过程中,“合理怀疑”与“有罪推定”的逻辑顺序出现倒置,导致客户难以摆脱“被冒犯”之感。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分析指出,此类舆情反复发生,本质上暴露了银行声誉风险防范机制中存在“治标未治本”的短板。
部分银行对监管要求的理解仍停留在“机械执行”层面,未能将风险防控与人性化服务有机结合;一线员工虽然具备风险意识,但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与判断能力,导致客户不满情绪积聚。银行唯有将声誉风险思维前置到员工培训、客户沟通流程中,才能在坚守风控底线的同时,筑牢“以客户为中心”的品牌信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