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巨额资金在中国境内消失,随后通过比特币跨境转移,出现在境外的数字钱包里。这样的资金流动并不偶然,它背后是一个跨越多个国家的诈骗链条。
2025年,美英两国冻结了柬埔寨“太子集团”的比特币资产,价值高达15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其实是来自各国老人用一辈子积攒下来的钱。

这些钱的去向,把焦点引向了东南亚诈骗园区。在这里,诈骗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每天有大批人员在电脑前工作,用精心设计的话术瞄准不同类型的人群。
对于年轻人,他们谈论的是“一夜自由”;对于老人,则强调“国家支持”、“养老保障”、“稳定分红”。假文件、假视频、假政策被包装成权威背书,经过社交平台精准推送,直击目标的心理。

72岁的陈伯就是其中之一。他收到APP推送,说“某数字货币将成为国际支付的新标准”,并且会带来高额回报。工作人员每天热情地和他交流,耐心解释各种“国家战略”,让他觉得可靠又温暖。
三个月前,他把积蓄三十万全部投入,而当平台无法登录、客服失联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屡屡得逞,并不是因为老人“贪心”,而是他们承受着更多压力。许多人年轻时生活艰苦,没有机会接触复杂的金融知识,如今看到新技术带来的财富传闻,常常觉得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去改变生活。
再加上子女很少在身边,骗子提供的耐心与关怀,恰好填补了情感上的缺口。长时间的交流,让老人们逐渐视对方为朋友甚至“知己”,一旦绑定了信任,资金就很容易被引导投入。

东南亚的监管漏洞,让这样的骗局有了生存土壤。在一些国家,虚拟币交易监管几乎空白,诈骗集团利用虚拟币的跨境匿名转账,将赃款很快转移到无法追踪的账户。
各国的法律差异,让他们能在一地制造骗局,在另一地藏匿资金,形成真正的跨国黑色网络。

2025年末,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的警方开始联合打击,关闭诈骗园区、遣返犯罪嫌疑人,部分资金被追回,但法律能打击犯罪,却无法彻底阻断老人被骗的可能。
多年的诈骗案例证明,骗子最有效的手段不是高收益承诺,而是满足老人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只要这种需求被忽视,他们就会找到切入的机会。

回看这些案例,从上世纪被炒到虚高价格的君子兰,到普洱茶、P2P理财,再到如今的虚拟币,形式在变,但对象始终是那些渴望接近新潮流、担心被时代遗忘的人。骗局表面看是金融陷阱,其实是情感捕猎。
老人缺少陪伴,感到与外界脱节时,就很容易把热情的陌生人当成可信任的依靠,从而一步步走进圈套。

打击跨国骗局需要各国持续合作,补齐监管短板,给犯罪集团制造生存的压力。但同样重要的是,家庭要成为防线的一部分。子女多抽一些时间去了解父母的想法,帮他们辨别真假信息,比单纯的“别被骗了”提醒要有效得多。
老人真正需要的,不是虚无的财富神话,而是安全、被理解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只有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骗局才会失去对他们的控制力。
上一篇:关于东方红鑫裕两年定期开放信用债 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变更的公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