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国产新型装备如雨后春笋般地陆续问世和入列,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部队综合作战能力的提升,其同时也会让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出现某些向善的变化。而今,新修订的《军队选拔飞行学员体检标准》,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新飞行学员们
据中国军网报道,军委后勤保障部先后多轮组织相关专家,对现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招收飞行员体格检查标准》进行研究论证,进入出台了新修订的《军队选拔飞行学员体检标准》,新标准自2026年8月1日起施行。这其中包括一项极其重要的改变,即“考虑到新型战机驾驶杆位置的变化和座椅可调节角度的加大,对臂长和下肢长的要求作适当降低等”。很显然,这句话中蕴含着满满的信息量。
招飞体检环节
事实上,对于军用航空器飞行员、特别是战斗机飞行员来说,身高从来都不是“越高越好”。在过去几十年间经过数次修订的《军队选拔飞行学员体检标准》中,都曾对战斗机飞行员的身高标准做出过明确的限制,如不得超过175厘米、不得超过182厘米和不得超过188厘米等。究其原因,与战斗机座舱天然的高紧凑程度直接相关。
空间紧凑的战斗机座舱
对于体量小巧的战斗机来说,其座舱要遵循“内部结构紧凑且作业效率高”的原则来设计,诸多可视化仪表或屏幕,以及相关的按钮或按键等,都要尽可能密集地集成在一起,以供飞行员快速获知各类信息和完成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身高较高的人及其天然较长的臂长,往往反而在空间较为狭小的战斗机座舱内“不太方便”,伸手按动多个处于不同位置的按钮或按键时的速度,会慢于身高较矮且臂长较短的人。
战斗机飞行员座椅
另外,身高较高的人大多也有着较长的下肢长度,有时即便飞行座椅的可调节角度达到极限,也难以让这些人找到一个较为舒适的坐姿。而在一些长航时飞行任务中,如果坐姿不舒服,就很容易导致肌肉与关节的持续紧张,长期易引发肌肉劳损和缓解疲劳等问题。
战斗机飞行员不能太高
同时,在高空且低压环境下飞行时,人体下肢长度较长,就意味着下肢部分的血液回流距离较大,甚至是难以快速回流,进而形成肢体肿胀和静脉曲张等。不仅如此,在需要完成座舱紧急减压或人员紧急撤离座舱等动作时,躯体尺寸较大的人员也会面临更高的难度,甚至会因此而降低逃生成功率,这就是招飞工作为何要为飞行学员设定严格的身高上限的原因。
解放军战斗机飞行员
不过如今看来,新修订的《军队选拔飞行学员体检标准》的出炉,恐意味着上述这些限制均已消失或被大大放宽,背后折射出的是各类国产新型战机、特别是新型隐身战斗机座舱设计的优化与进步。
国内已试飞两款六代机原型机
而从两款国产六代机原型机来看,尺寸大型化是发展大趋势之一,这为其带来了更大的内油空间和更远的航程,同时也增加了飞行员的空中任务时间。受此影响,座舱内部设计的种种优化、尤其是人机工程学效果的提升,必然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工作,为的就是让高矮胖瘦各自不一的飞行员们,都能以“较为舒适的姿势”升空完成任务。
国内已试飞两款六代机原型机
那么,座舱人机工程学效果的提升所带来的好处还有哪些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可让身高、躯干和肢体均更长的飞行员实现与座舱的匹配,从而扩大招飞范围和规模,让更多的人成为飞行员。于是乎,这是否意味着在六代机和未来的七代机时代,人民军队列装的隐身战机规模将进一步激增呢?答案很可能会是肯定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