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轰动香港JPEX平台暴雷事件终于有了最新进展。

(图源网络,侵删)
警方正式对16人提起了控诉。这其中,既有躲在幕后的核心成员,也有那些曾在社交媒体上风光无限的网红和场外交易所负责人。那个曾经喧嚣一时、导致16亿港元蒸发、让2700多名投资者血本无归的“加密货币盛宴”,终于到了清算时刻。
看着新闻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面孔如今有些灰头土脸,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时空交错感。因为就在大洋彼岸,类似的剧情其实早就上演过一遍。
迈克尔·刘易斯在其新作《走向无限:加密帝国的崛起与衰落》里,就记录了FTX交易所崩溃的全过程。那是一场更宏大、更戏剧性,但也更本质的崩塌。


如果你把JPEX案和FTX案放在一起对比下,就会发现,这两个看似完全独立的事件,一个发生在市井气十足的香港街头,一个发生在精英云集的华尔街和巴哈马,却仿佛共享着同一套底层逻辑,甚至连剧本的起承转合都惊人的一致。
01
精心搭建的舞台
骗局开始的地方,总是充满了光环。
在香港,JPEX很懂怎么“接地气”。它没有把自己包装成高不可攀的金融机构,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烟火气的路径。它砸钱做广告,把海报贴满了地铁站,更重要的是,它请来了大量的网红。
林作、陈怡这些名字,对于香港的年轻人来说,不仅是KOL,更像是一种“我也能成功”的希望。他们原本也许只是律师,也许只是普通的YouTuber,但摇身一变,成了指点江山的“币圈导师”。他们分享投资心得,晒收益截图,传递出的信息非常诱人:财富自由不再遥不可及,只要你跟着我,只要你入金JPEX。

(图源网络,侵删)
这种“草根逆袭”的叙事,极具杀伤力。它让普通人放下了戒备。
而在《走向无限》的描述里,FTX的创始人SBF(山姆·班克曼-弗里德)虽然玩的是另一种风格,但内核是一样的。
SBF不走网红路线,他走的是“反精英”的精英路线。作为麻省理工的高材生,他从不穿西装,永远是乱糟糟的头发、松垮的T恤和短裤。他这种形象,在等级森严的金融圈里,反而成了一种“技术宅改变世界”的象征。

更绝的是,他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有效利他主义”的标签。他告诉世界,他拼命赚钱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捐给慈善事业,为了拯救人类的未来。
这两种包装,殊途同归。
JPEX用“网红朋友带你飞”的亲切感,FTX用“天才拯救世界”的崇高感,都成功地在投资者心中建立了一座神坛。在这些光环的照耀下,人们不再去关注那些枯燥的财务报表,不再去质疑那些不合理的收益率,而是选择了盲目的信任。
02
监管真空里的猫鼠游戏
当信任建立起来后,接下来的操作往往就是在规则的边缘试探。
JPEX案最让人咋舌的,是它长期以来对监管的漠视。香港证监会早在2023年就开始着手监管虚拟资产平台,但JPEX对此置若罔闻,一直拖延申请牌照。它就像一个在闹市区无证驾驶的司机,赌的是交警抓不到自己,或者即便抓到了也能全身而退。
甚至当证监会已经点名批评,指出了它的违规操作时,JPEX的反应不是整改,而是对抗。

(图源网络,侵删)
它突然提高提现手续费,变相锁住用户的资金,试图在崩盘前榨干最后一点价值。
这种对规则的蔑视,在SBF身上表现得更为极致,也更为疯狂。
《走向无限》里记录了一个细节,足以让人瞠目结舌。SBF曾认真考虑过支付50亿美元给唐纳德·特朗普,目的仅仅是说服他不要竞选2024年美国总统。在他的逻辑里,只要能搞定关键的人,就能规避掉那些可能不利于加密货币的监管环境。
这两个案例都指向了一个事实:这些平台的操盘手,并非不懂法,而是太懂了。他们精明地寻找着不同司法管辖区之间的灰色地带,利用监管的滞后性,构建自己的“法外之地”。
一位业内人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FTX和JPEX的问题,从来不是加密货币技术的罪过,而是人性的贪婪在缺乏约束的环境下,肆无忌惮地生长。它们无视内部控制,践踏治理框架,把用户的钱当成了自己的筹码。
03
消失的资金与骗局
当然,所有骗局最终都要面对一个终极问题:钱去哪了?
随着香港警方调查的深入,JPEX的骗局属性越来越明显。它许诺的高额回报,根本不是来自真实的投资收益,而是用新投资者的本金去支付旧投资者的利息。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只要有新韭菜入场,鼓声就能继续。

(图源网络,侵删)
而在《走向无限》中,迈克尔·刘易斯揭开了FTX资金迷雾的一角,那里的情况更为复杂,但也更令人绝望。
SBF建立了一个看似复杂的金融帝国,但核心操作却简单粗暴:挪用。在用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FTX将巨额的客户资金转移到了它的关联公司——Alameda Research。
这些钱被拿去进行高风险投机,被拿去购买豪宅,被拿去进行政治捐款。Alameda就像一个巨大的吸血鬼,附着在FTX这个血库上,源源不断地抽取用户资金。
当市场下行,恐慌蔓延,用户开始大规模提现时,真相就再也掩盖不住了。无论是JPEX还是FTX,它们都迅速崩溃。
有专家分析过,JPEX为了吸引用户,提供的收益率甚至比FTX还要夸张。在金融常识里,这种反常的高回报,本身就是最刺耳的警报。但在贪婪的驱使下,又有多少人能听得进去呢?
香港警方坦言,因涉案电子钱包众多、文件被销毁,追缉骗款难度极大。
04
谁是无辜者?
而在大厦将倾、尘埃落定之后,关于“责任”的争论变得格外刺耳。
JPEX案发后,那些曾经信誓旦旦的网红们纷纷翻车,被捕、被查。这时候,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出现了。

(图源网络,侵删)
曾是律师、后来转型网红的林作被捕后,他的母亲站了出来。这位母亲面对媒体,坚定地表示她的儿子也是“受害者”,不是骗子。她的理由是,儿子有法律背景,懂法,不可能知法犯法,而且他的投资公司也亏了钱。
这种辩解,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

(图源网络,侵删)
在《走向无限》里也提到,SBF的父母是斯坦福的法学教授,他们也表示,SBF并不是一个处心积虑的坏人,他只是一个失控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罪行被外界夸大了。
在这两个故事里,主角们似乎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纯粹的恶人。他们更愿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失败的创业者,一个被时运不济打倒的梦想家,甚至是一个被误解的好人。

但事实是,无论他们的初衷如何,无论他们是否真的相信自己的谎言,结果都是一样的:成千上万普通人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翻开《走向无限》,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FTX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性的启示录。
它让我们看到,JPEX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偶发事件,它是贪婪历史事件的再现。从巴哈马的豪宅到香港街头,骗局的逻辑从未改变:利用人性的弱点,编织美好的幻象,然后在泡沫破裂时,留下一地鸡毛。
当香港的投资者看着新闻里那些被捕的网红,再读一读《走向无限》里SBF从神坛跌落的过程,或许能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
在金融的世界里,没有神话。无论包装多么华丽,无论背书多么强大,如果一个东西不透明、不合规、许诺着不切实际的回报,那么它最终的归宿,往往只有一个——暴雷。
上一篇:现货白银涨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