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OOD在搞一种很新的投资品种?
6月30日,美国券商平台Robinhood(HOOD)宣布已在欧洲市场推出“股票代币”(stock tokens)服务,使其欧盟用户可以交易超过200只美国股票和交易型基金(ETF),其中包括英伟达(NVDA)、苹果(AAPL)和微软(MSFT)。
Robinhood高管还在法国的一场主题发布会上表示,计划进一步推出与私营公司股票挂钩的代币,首批将包括Sam Altman领导的OpenAI和Elon Musk的SpaceX,为散户提供了以区块链代币形式持有OpenAI、SpaceX等私营独角兽公司的通道。
Robinhood CEO Vlad Tenev公开喊话:“我们正在为散户打开私募股权的大门。”
受此消息提振,HOOD股价当天就飙升了12.77%,并在7月2日再度上涨逾6%,并创下了100.88美元的历史新高,显示出市场对其代币化业务抱有极大期待。
然而,还没热几天,就被OpenAI泼了一盆冷水。
OpenAI Newsroom于7月3日在X上发声明:“这些‘OpenAI代币’并不代表OpenAI股权。我们未与Robinhood合作,也未授权任何股权转让。请保持警惕。”
这番表态直接将HOOD从高点打了下来。7月3日股价应声下跌3.65%,收于94.40美元,盘中一度跌近6%。
马斯克虽未正式回应,但转发OpenAI的贴文并调侃:“你们的‘股权’是假的。”也进一步放大了舆论声量。
这场代币“乌龙”,也暴露出当前代币化资产与现实公司之间法律关系的模糊地带。
二、什么是股票代币?真股权,还是“空气”?
股票代币是一种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的证券表示形式,本质上是将股票“代币化”,以区块链为底层架构发行、流通和交易。
Robinhood称,其代币产品由该公司持有的SPV(特殊目的实体)股份支持,代币持有者虽然不直接拥有公司股权,但可获得包括红利在内的大部分经济权益(投票权除外)。
优点包括:
l 全天候交易:不受交易所时间限制,理论上支持24/7交易;
l 去中介化托管:可由投资者保存在个人钱包中,而非券商托管;
l 多用途金融资产:可参与质押(staking)、贷款抵押等DeFi活动;
l 打破私募市场门槛:让非合格投资者间接接触高估值私营公司。
但也存在风险:
l 非真实股权:不具备法定意义上的所有权,仅是经济收益权;
l 法律地位不明:美国当前尚无明确监管框架;
l 标的不透明:部分代币标的私营公司本身缺乏公开披露;
l 技术门槛高:散户需理解钱包、链上交易等复杂机制。
简而言之:它是“资产通证化”的先锋试验,但也可能是个尚未成熟的“金融边缘产品”。
Robinhood CEO Vlad Tenev则表示,普通投资者长期被排除在私募市场之外,而股票代币可以打破壁垒,绕开传统合格投资者门槛,让普通人也能分一杯初创公司上市前的蛋糕,让“硅谷的红利不再只属于富人”,是一场“私募市场的代币革命”。
三、市值超833亿美元,HOOD却迟迟进不了标普500?
讽刺的是,HOOD如今的市值高达833亿美元,已经超过标普500中超过370家成分股公司,包括CVS、戴尔科技、Airbnb、3M等。
但它至今未被纳入标普500指数。
原因有二:
l 连续盈利能力不足:标普500要求过去四季度盈利,Robinhood多次盈亏交错;
l 公司结构复杂:如代币业务这类非传统操作,可能让标普保持观望。
结语
Robinhood的“股票代币化”计划无疑是金融科技的一次大胆试水,它尝试打破私募市场壁垒,让普通人也能参与最热门初创公司的成长。虽然理念前沿,但其执行与合法性仍存大量灰色空间。
随着监管趋严、公司回应升级,HOOD是否能凭“代币化”站上下一轮风口,仍需时间和监管共识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