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网报道,北约秘书长吕特公开警告,若中印等国继续与俄贸易可能面临“次级制裁”,引发国际关注。针对北约秘书长吕特日前就印度等国家与俄罗斯贸易关系发表的言论,印度外交部发言人17日作出回应,警告有关方面应避免在贸易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前不久,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抛出更激进方案——若中国、印度等国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美国将对这些国家出口至美的商品加征500%关税。这位以对华、对俄强硬著称的“反俄急先锋”,早在俄乌冲突初期便多次提议通过经济手段切断俄能源收入。此次提案看似针对中俄印,实则延续其一贯的激进风格。
特朗普(资料图)
格雷厄姆的法案设计了“双重条件”:一是对象国需从俄购买能源类产品(如石油、天然气);二是未对乌克兰提供“实质性援助”。满足这两点的国家,其输美商品将被加征500%关税。法案明确点名中印,同时覆盖其他可能支持俄罗斯的国家。自4月首次提出以来,该法案已获84名参议员联署,接近参议院总人数的八成四,显示两党对此存在广泛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虽公开表示“支持”,却留了一手——法案特别设置豁免条款,允许总统自行决定是否执行关税措施。格雷厄姆对此心照不宣,他多次在国会强调“球场上的默契”,称自己与特朗普的私人互动为法案通过“上了保险”。
俄罗斯对这类威胁并不陌生。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直斥格雷厄姆为“恐俄分子”,强调俄方不会因外部压力改变立场。若法案落地,俄方已准备好反制工具箱:扩大对华能源合作、加速减持美元资产、推动本币结算机制深化。这些措施既能对冲美国经济制裁的冲击,也能进一步巩固与新兴经济体的经贸联系。
特朗普(资料图)
中国的态度同样明确。商务部发言人多次重申,反对任何国家将经贸关系政治化。若美国执意加税,中方将启动反制程序。近年来,中俄本币结算比例持续提升,2024年双边贸易中人民币和卢布结算占比已超六成,这种趋势在美方施压下可能进一步加快。对中方而言,保持与俄正常经贸往来既是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需要,也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稳定的双边合作有助于平抑国际能源价格波动。
印度的处境最显尴尬。作为俄罗斯能源的重要买家,印度每年从俄进口的石油占其总进口量的两成以上。若妥协于美国压力,印度需转向中东或美国市场购买高价能源,这将直接推高国内通胀率;若坚持与俄合作,又可能触发美国“次级制裁”,导致对美出口受阻。印度商工部官员坦言:“我们既要保障能源供应,又要维护与美国的关系,这就像走钢丝。”
格雷厄姆的提案,本质上是美国内政治斗争与地缘焦虑的投射。一方面,共和党内“鹰派”势力急需通过强硬姿态争取选民支持;另一方面,美国对俄制裁效果未达预期——尽管美俄贸易额从2021年的530亿美元骤降至2024年的55亿美元,但俄罗斯通过扩大对中印等国能源出口,仍维持了较高收入水平。这种“制裁失效”的挫败感,促使部分美国政客试图用更极端的手段施压。
特朗普(资料图)
无论法案最终是否通过,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已在发酵。对俄罗斯而言,这是检验“去美元化”成果的契机;对中国来说,需继续强化与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对印度而言,如何在美俄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其外交智慧;对美国而言,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只会加速其全球影响力的相对下降。
国际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博弈。当格雷厄姆们在国会山为“500%关税”欢呼时,他们或许忘了:全球经济早已深度融合,单边制裁的“大棒”挥得越猛,反弹的力度可能越强。对中印等国而言,坚持独立自主的经贸政策,或许才是应对这场风波最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