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的七十三师与红四方面军一道,开始向西方进行战略转移。与此同时,红二十五军的七十五师则继续在鄂豫皖地区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抗争。到了1933年初,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通过顽强的斗争,成功取得了郭家河、九龙长岭、潘家河等重要战役的胜利,从而打破了敌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清剿”。
1933年2月初,红军在战场上连续取得一系列重要胜利,这迫使蒋介石不得不调动“嫡系”部队亲自参与战斗。经过深入的战况分析后,鄂豫皖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将采取集结力量的策略,集中火力消灭那些孤立无援的敌军。
1933年3月4日,敌人精锐的三十五师进驻郭家河。根据情报,鄂豫皖省委与红二十五军认为,敌军三十五师已陷入孤立之境,正是出击的最佳时机。红七十四师与红七十五师被指定负责进攻郭家河的敌人,并占领摸云山。在紧张的备战中,红二十五军展开了周密的部署。
在3月5日的夜晚,红二十五军举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军长吴焕先号召全体战士们发扬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次日,红军向郭家河进发,并于6日黎明时分抵达戴家岗。红二二○团与军特务营从东北方向发起主要攻击,红二二二团则从南侧展开猛烈进攻。
随着战斗的展开,红二二二团迅速击溃了敌人的警戒队,紧接着,红二二二团、红二二○团和军特务营分别从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猛攻敌军。地方武装、游击队及群众也迅速加入战斗,红军的士气瞬间高涨。在接下来的激烈战斗中,敌军最终被彻底击溃,红军紧追不舍,将残敌围困在二道河西南的洼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顽强奋战,红军成功歼灭了敌人。少数漏网的敌人也被地方武装和群众一举俘获。
郭家河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这场战斗中,红军彻底歼灭了敌人两个团的全部兵力,击毙敌二○七团团长以下100余人,俘虏敌二○五团团长以下2000余人。此外,红军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山炮一门、迫击炮8门、机枪12挺、各式枪支2000多支、子弹10万余发,以及战马百余匹。
郭家河战斗的胜利,充分展示了红军强大的战斗力以及鄂豫皖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配合。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两支主力红军以及地方武装,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为进一步开展对敌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次胜利为维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安全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红军今后的战斗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月10日,蒋介石调集了八十师二三八旅、三十师八十八旅和三十一师的四个团,急速赶往支援敌军。红二十五军获取敌军动向后,迅速潜行至黄安东北的袁英河地区,包围了打鼓岭,并向敌守岭部队发起了攻击。同时,红军派出一部分兵力进行佯攻,吸引敌人主力向南移动。经过两天的战斗,敌军终于判断出红二十五军的真实位置,急忙命令被牵制的部队撤回袁英河地区,并指示驻黄安的敌十三师向袁英河进攻。
在敌十三师孤军深入,其他敌军尚无法及时支援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果断出击。13日拂晓,红二十五军在袁英河以南的九龙长岭发起猛攻,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中,成功重创敌七十七团,并迅速转移到麻城北部的杨泗寨地区。
敌军迅速增援,试图将红军围困在杨泗寨。然而,红二十五军巧妙地利用机动战术,一边快速转移,一边沿途展开伏击,使敌军伤亡惨重,消灭了大约700名敌人。
与此同时,红二十八军也已抵达麻城福田河地区。红二十五军在稍作休整后,秘密北上至光山南部,为接下来的反击做好准备。红二十八军则引导敌军追击至皖西北地区,成功使敌人陷入困境,最终无功而返。
通过轮流牵制敌军的策略,红军成功消耗了敌人的战斗力,为后续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不仅展示了红军的高超指挥艺术,也为今后的战斗积累了重要经验。
在4月初,红二十五军再次抵达麻城北部的大畈地区,随后与红二十八军会合。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红二十八军整编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并集中力量继续打击敌人的“清剿”行动。
红二十五军的战略目标是收复黄安以北地区并歼灭敌军在罗山卡房的驻军。敌人则在蒋介石的指挥下,调集大量兵力进攻光山南部地区。红二十五军果断放弃了卡房的进攻计划,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右纵队。
经过精心部署,红二十五军成功歼灭了敌十三师的主要力量,彻底破坏了敌人对光山南部地区的“清剿”计划。战斗中,红军展现了出色的战术灵活性与应变能力,充分利用了地方武装的支持,打破了敌人围剿的打算。
这场潘家河战斗的胜利,不仅摧毁了敌人的主力,还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安全。红军凭借高度的战略素养和卓越的作战执行力,为日后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